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1、 人性的善恶问题。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让人无法做出一个“非此即彼”回答的问题,成为了先秦诸子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但令人讽刺的是,争论的双方竟然是一师之徒,是亲师兄弟在争论。这两个人就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而荀子也是“受儒家之学”。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孔子之后,就分道扬镳了。我们知道,孔子从来就没有对“人性”下过什么定论,他所强调是“仁”和“礼”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是“人而不仁如礼何”,另一方面则是“克己复礼以为仁”。一方面是“仁者爱人”,强调人自发的情感,为人生找到了支点,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社会的秩序提供了标准。

而到了后来,人心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礼崩乐坏”不仅使人没有了信仰和人生的支点,也让社会失去了规范。据此,孟子强调孔子的“仁”,并将其扩大为人性的善,并以此来改造人性。他认为,人心之所以沦丧了,是因为人身上的“善端”被遮蔽了,人只要经过类似“吾养吾浩然之气”的修炼,就能重新发现自己的“善端”,从而弃恶从善。荀子和孟子的出发点不同,他认为战国时代的弱肉强食不是人的“善端”被遮蔽了,恰恰相反,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人本来就是卑贱的,必须需要压制、规范和教化。人之所以变得文明,变得善良,那根本不是人的本然状态,而是后期教化的结果。“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第十三》)所以,他强调孔子提出的“礼”,强调在社会规范上下功夫,而不主张关起门来养什么“浩然之气”。

2、 对待文明的态度问题。

人类到底需要不需要规范,人到底是不是需要更加文明?人类到底需不需要情感?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儒家和道家对此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明和异化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人类每前进一步,其异化程度就加剧一步。在所谓文明的背后,有时候却是更多的压抑。比如我们今天,看起来好像比以前进步了,吃的好了,穿的也漂亮了,交通也方便了,医疗也进步了。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受到的束缚是不是也更大了?我们在应该吃饭的时候却无法吃饭,在应该睡觉的时候却无法睡觉,道德看起来很高尚,但不知有多少人却打着道德的旗号行卑鄙之事。礼仪让人看起来文明多了,但这些礼仪反过来又不知压抑了人多少自由。

所以,儒家拼命地想为人类建立起一些所谓文明的东西来,道家就在背后推倒这些东西,揭发出这些东西后面的虚伪。比如说,儒家讲仁义,认为讲仁义,人才能算人,否则就是畜牲和野兽。而道家却认为,仁义这个东西是大道隐去才出现的东西,不是什么好东西,正所谓“大道废而有仁义”。仁义的情感很真实,但却很容易被人利用,正所谓“智慧出则有大伪”。儒家崇尚圣人,但道家却认为正是圣人这个披着羊皮的狼,造成了人的苦难,正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儒家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上下有序的和谐社会,而道家却崇尚“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儒家希望能在血缘伦理情感中找到人生的支点和意义,但道家却认为这种“相濡以沫”的情感虽然能让人涕泪横流,但却是一种更具有迷惑性和杀伤力的虚伪,远没有“相忘于江湖”来的逍遥,来得自在……

也正是在这种争论中,儒家和道家确立了相互对立的姿态,也为儒道互补奠定了基调。

3、 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分歧。

到底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这成了儒家和法家之间争锋的焦点。

其实,这场争论其实是孟子和荀子两个人关于人性善恶争论的继续和延伸。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而韩非子又是荀子的学生,正是他将荀子的“礼”改变成了“法”。儒家主张“仁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从内向外、从个人到群体的推演法则。主张从“内圣”到“外王”,注重领导者的个人修为。只要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好,是一个“仁君”,就会自然而言地推行“仁政”,那么就是天下大治。这样,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强制和压迫,自然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天下大治。所以儒家主张“王道”,念念不忘的是商、周开明时期“三百里而王天下”盛世。

法家却不这么看,韩非子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希望,把人性的改造寄托在人的“道德自觉”上,简直就是太幼稚、太浪漫了。国家的秩序需要一个统一的秩序,这就需要法,人性之恶惟有有外在的束缚才能中规中矩。所以,韩非子强调“霸道”,主张治理国家靠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道德”,而是代表着实力的“拳头”。“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罚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子·心度》)于是,儒家的“道德至上”和法家的“法律至上”形成了明显的对立,在中国历史的不同的时期,统治者对这两种治国方略都有不同的侧重,但总的来说,“内法外儒”、“内方外圆”成了基本基调。从外面看是含情脉脉的“儒”,里面却是残酷无情的“法”。

4、 名实之辨。

名实之辨主要集中在儒、墨、道、名四家。这里我们仅仅简略说一下儒、墨两家关于“名”、“实”关系的争论。儒家讲究名分,所以对名分非常看重,因为名分象征着等级,等级则是秩序的象征。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分是不能乱的。所以,儒家主张“正名”,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为注重名分,所以注重各方面的礼仪。因为礼仪正是名分的符号化。所以孔子非常反感那些破坏礼仪的事情,无论是“八佾舞于庭”,还是“晋文公请繁缨”,都遭到了孔子的批评。“惟名与器,不可假于人。”

而墨子对名分的看法却不是如此,他从实际的观点出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天经地义和一成不变的“名分”。“名”应当与“实”相符合,做到“名副其实”。

“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 (《墨子·经说下》)如果“实”发生了变化,“名”也就应该相应地变化。墨子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瞎子认定“钜者白也,黔者黑也”,但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他们之所以说黑白,并不是根据“名”,而是根据经验。所以,作为语言系统的“名”不是亘古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历史事实效应来加以调整。[3]

先是要考察“古者圣王之事”,然后才体察“百姓耳目之变”,最后再依据“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强调“名”这一语言符号对“实”的规范意义;而墨子却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注重的是“实”对“名”的决定作用。

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对“名实”之间的关系进行阐发,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但战国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派别对“名实”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阐发。这个派别就是名家。与儒家和墨家不同,名家对“名”的阐述并不是为了服务于什么目的,完全是在玩弄语言游戏,也就是诡辩。这种诡辩在古代西方很盛行,比如我们熟悉的“学习悖论”、“说谎者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悖论”等等。西方的思辨传统演绎出了思辨哲学,使得西方人很会玩弄概念游戏。这种现象在我们古代也是存在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名家。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他有一个著名的悖论名言就是“白马非马论”。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是这么说的: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马,是就其颜色来说,马,则是就其形状、种类而言。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白马、黑马,哪里看得见“马”呢?在这里,“马”是一般概念、抽象概念。它是通过一匹匹白马或者黑马来体现。脱离了这一匹匹具体的白马、黑马,到哪里寻得见“马”呢?用哲学语言来表述:“马”(一般、共性)寓存在于白马或黑马(个别、个性)之中,白马或黑马(个别、个性)体现、反映着“马”(一般、共性)这个概念。

名家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很是盛行,但是最终还是衰落了,到后来甚至听不到一丝声音,而不像西方的诡辩派那样盛行下来,甚至成为了西方人的一种传统。究其原因,可能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世俗伦理社会,对这样纯粹的思辨实在不感冒。正像荀子所批评的:“蔽于辞而不知实”。(《荀子·解蔽》)

5、 仁爱和兼爱的争论。

儒家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伦理关系出发,强调“仁爱”。所谓“仁爱”,就是父亲要爱自己的儿子,儿子要尊重自己的父亲,强调的“血浓于水”的亲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可能会去爱亲戚朋友呢?所以孔子说:“孝悌,仁之本也”,孟子也说:“仁者,事亲者也”。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强调的其实是一种差等值爱,血缘之爱,而不是胡乱瞎爱。

在儒家看来,正是这种血缘亲情维系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所以要加以强调,而且为了这种感情可以牺牲最基本的事实。比如,父亲偷了邻居家的牛,儿子就不能去告发,尽管知道父亲这样做是不对的。这叫“子为父隐”。从这种血缘亲情出发,然后再去爱别人,爱世间万物。这叫人同此情,心同此理。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同儒家不同,墨子宣扬的不是“仁爱”,而是“兼爱”。所谓“兼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博爱,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人类之爱,不是爱而有差,而是爱而有兼,爱无差等。但墨子的“兼爱”理论是建立在实际利益或者说功利的基础之上的,显得很势利。比如,我为什么爱别人呢?很简单,因为我爱别人,别人才可能爱我。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我只能爱别人,而不是恨别人,只有这样,别人才能爱我,给我好处。所以,在墨子这里,所谓的“兼爱”,不是出自自己情感的自觉需要,而是出于实际利益的策略选择,是人际关系博弈的结果,是不得已采取的办法。所以,墨子说了“兼相爱”以后,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交相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闹翻了,对谁都没有好处。

其实,站在今天的立场看,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对于人际关系的一种主张,一种观点,说不上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也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高明,哪一个更伟大。但是,在血缘伦理占据主流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我们的文化却淘汰了墨子的“兼爱”,而选择了孔孟的“仁爱”。墨子的思想在以后的岁月中没有占据文化的主流,既不被民间的思想所推崇,也没有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采纳。

相反,这种强调功利和利益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却在西方社会得到了推崇和奉行。尽管他们没有受到中国墨子的影响,但强调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主流。这种爱虽然不浓,但却超越了伦理情感,有利于大家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亲兄弟明算账,互惠互利,一切都说在前面,凡事都要签合同,而不是讲人情。

本文来自作者[语兰]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1792.html

(9)
语兰的头像语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语兰的头像
    语兰 2025年09月29日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语兰”

  • 语兰
    语兰 2025年09月29日

    本文概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 语兰
    用户092908 2025年09月29日

    文章不错《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游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