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的大年初一都是怎么过的

如今过年,大家都很快乐,毕竟一年一次的过年长假,难得家人团聚,难得朋友相聚,是个叙亲情话友情的好时机。然而有谁知道,明朝时期皇帝在过年之际,很是忙碌很是辛苦?

据《明史·志第二十九礼七(嘉礼一)》记载:“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会仪,与登极略相仿。”也就是说,大年初一,皇帝要在禁城正殿接受百官朝贺,根据明代的礼仪规定,皇帝、皇后、贵妃,包括在京官员在这一天要行礼如仪,由于皇家朝仪排场很大、程序很多,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参与者,自然是非常辛苦:

除夕日,先要由尚宝司在禁城奉天殿(明嘉靖年更名为皇极殿,清初更名为太和殿)设皇帝御座,并设宝案于御座之东、香案于丹陛之南。教坊司要设中和韶乐(帝王才可以享用的一种礼制音乐)于奉天殿内东西,这些陈设都坐南朝北。

初一拂晓时分,锦衣卫就要陈设卤簿、仪仗于丹陛及丹墀,设明扇于殿内,列车辂于丹墀。仪式上有鸣鞭者四人(这是古代帝王各种仪式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其手中所执长鞭长一丈余,相当于现在的近4米),左右各二,均面北而立。

教坊司也在丹陛东西陈设奏鸣御用音乐的乐队,也都是面朝北。

仪礼司设同文、玉帛两案于丹陛之东。

金吾卫设护卫官于殿内及丹陛,身着金甲的大汉将军从正殿丹墀一直排列到午门之外,锦衣卫则设将军于丹陛至奉天门(今太和门)外,皇帝的龙旗排列于奉天门外,都是东西各设一列。

典牧所把平时豢养的仪仗专用的骏马、犀牛和大象排列于文、武楼以南,东西向。

专门负责报时的司晨郎位于内道东,近北。

专门负责纠查百官仪表言行是否整肃的纠仪御史二人位于丹墀北,内赞二人,位于殿内,外赞二人,位于丹墀之北,而传制、宣表等官员则位于殿内,俱东西向。

天刚蒙蒙亮,仪式正式开始----鼓初严(又称头通鼓,标志仪式开始),由一名教坊寺乐手敲击奉先门侧的大鼓,先击鼓框一声,再用双棰连续敲击鼓心,一重拍一轻拍,节奏由慢转快再由快转慢,鼓声由弱转强,再由强转弱,接着由另一名教坊寺乐手重击奉先门侧的大钟一声结束。听到鼓初严,身穿正式朝服的百官开始列队于午门之外;

鼓再严(又称二通鼓),方法和鼓初严相同,只是这时候,敲击鼓框,改为两声,表示鼓再严,第二次通知参与仪式的人员端肃,连续击打鼓心也改为两回,最后敲击钟声两响结束。听到鼓再严,百官由左、右掖门入,来到丹墀东西,朝北肃立;

鼓三严,击鼓、击钟、头尾处都改成三响。听到鼓三严,执事官来到华盖殿(今中极殿),皇帝早在这里穿戴好衮服龙冕,端坐于大殿御座之上。执事官向皇帝行五叩之礼,叩首毕,请皇帝驾临正殿(奉天殿)。

皇帝启驾,教坊司乐队开始演奏“中和乐”。尚宝司官员手捧皇帝御玺走在皇帝前面,由导驾官作为前导。

皇帝来到奉天殿后,已陈设于此的明扇打开,珠帘也卷起,尚宝司官员将御玺置于预先设立于御座之东的宝案之上,至此,教坊司乐队停止演奏“中和乐”。

此时,已预先安排好的四名鸣鞭者开始鸣鞭报时,对赞官员高喊:“排班!”,站立在丹墀东西的百官要马上整齐排列好队形。

赞礼官员高喊:“鞠躬!”,教坊司乐队开始演奏大乐(韶乐)。百官朝北向端坐于大殿御座上的皇帝行四叩礼,官员起身后,典仪官高喊:“进表!”。由两名给事中来到文案前,引导序班官员手捧放置着“表目”(皇帝就新年伊始向全国发表的书面讲话,相当于现在国家元首发表的新年讲话)的小几案由东门入,放置于大殿之内,此时,韶乐止。

内赞官员高喊:“宣表目!”。宣表官员此时要跪下匍伏于地等待“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来到皇帝御座前的珠帘外,高声朗读“表目”,百官跪聆“表目”。

宣表结束,大殿内外的臣工集体跪拜,山呼万岁。

之后,序班官员将宣读完的“表目”移到大殿东侧,外赞官员高喊:“众官皆跪!”代表百官向皇帝致贺的“代致词官”跪在丹陛之中,向皇帝致词:“具官臣某,兹遇正旦,三阳开泰,万物咸新。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祜,奉天永昌。”说完这番话后,众官起身。此时,教坊司乐队再次演奏大乐(韶乐),百官再向皇帝行四叩礼,然后起身。

音乐停止。传制官跪在皇帝面前向皇帝请示旨意(皇帝的旨意其实早已拟好,这只是个过场),然后传制官由大殿东门出,来到丹陛前,面朝东站立,高喊:“皇帝有旨!”(有制)。赞礼官高喊:“跪!”,百官再次跪倒,传制官高声朗读皇帝的旨意:“履端之庆,与卿等同之。”

赞礼官高喊:“山呼!”百官跪地把双手举到头顶高呼“万岁”!赞礼官再喊:“山呼!”百官再高呼“万岁”!赞礼官再喊:“再山呼!”百官再呼“万万岁”!。百官山呼“万岁”之时,在场的全体人员必须齐声呼应。那声势可谓地动山摇!

之后,再经过一系列繁冗的仪式,皇帝才能起身返回华盖殿,百官也才能依此离开。这一套仪式下来,要折腾两个多小时。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包括参加仪式的工作人员和兵士都已经累得够戗了。很多人都是彻夜未眠。

有时,皇后在正月初一也会举行群臣贺仪,但并不是每年如此,根据明制:“凡中宫朝贺,内使监设皇后宝座于坤宁宫。”但一般情况下,太皇太后、皇太后或皇后都会命令免去这一仪式。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有兴趣您可以看一下《明史·志第二十九礼七(嘉礼一)》中宫受朝仪。

可以说,正月初一的仪式对皇室和大臣都是个艰巨的任务,对参与者的脑力和体力上都是个严峻考验。而皇帝在接受百官朝贺前还要举行自己家族的“私祭”,即以家人礼祭典祖先。一般来说,皇帝只要没有亲征、出巡或身体严重不适,都必须亲自到位于宫中的奉先殿、奉慈殿祭典祖先,然后到自己祖母、母亲(包括嫡母,也包括生母,已经不在世的就没有这个仪式了)居住的宫中问安。

而百官一般会得到为期5天的假期,有时皇帝兴致好时还会在宫中宴请群臣,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减免这一仪式,理由是“以节钱钞”,而真正的原因则是已经几乎一夜没睡的皇帝也觉得太累。故这饭大家吃得都不轻松,真不如回家各自随便吃点来得实在……

我们上述说的只是明朝初年的一次朝礼,后来各位皇帝虽不一定都如此,不过笔者认为大致差不多,毕竟先皇的做法对后来即位者是有极大借鉴意义的,故在此就不多议了。仅从以上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皇帝过年并不轻松、并不愉悦,太多的繁文礼节,太多的仪式程序,无疑已经是种负担,是种过场~

皇帝有哪些宫殿?

一、太史(Tài shǐ)姓源出其后代以祖上官职“太史”衔为姓,称太史氏。今山东等地区还有太史氏族人分布。战国齐有太史敫,三国东吴有太史慈、太史亨,南梁有太史叔明。

二、巫马姓,为中国一复姓。巫马,是周朝一种负责照顾马的官名,后人以其祖先的官名为姓氏,遂称巫马姓。但在周朝后,巫马一姓逐渐减少,是因为大部分都改为巫姓了。

三、乐正姓,为中国一复姓。乐正,是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后代便以其祖先的官名为姓氏,遂称乐正姓。乐正复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一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四十一位。

四、令狐姓(líng hú),中华姓氏,源出于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32位。主要分布在山西省运城市、太原市、以及贵州省桐梓县等,姓氏人口排名第541位。

五、公孙姓:汉族复姓之一。据传,源于5000多年前的华夏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8位。

扩展资料:

双姓名人:

1、太史慈:字子义,三国时东吴名将。猿臂善射。少年时受郡命劫州章,表现果断,因而知名于世。曾于辽东避难,后助北海相孔融对抗黄巾管亥,善用勇略后孙权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委以南方大事。慈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2、巫马施,字子旗,孔子的得意门生,比孔子小三十岁。据载,他曾执掌单父(春秋时鲁国的一个邑),由于勤勤恳恳地工作,将该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曾在鲁国官为丞相,有治绩。

3、乐正克,战国时期鲁国人,孟子的弟子,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战国时代儒分为八,其中一派就是“乐正氏之儒”,主要贡献,是其著名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

4、令狐愚:字公治。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大臣。是王允之侄王凌的外甥,曹魏黄初年间出任和戎护军,后任曹爽府长史、兖州刺史。令狐愚曾经与王凌一起密谋废除曹芳,事未行而病卒。后来此阴谋败露,令狐愚依旧被魏邵陵厉公下令开棺暴尸。

5、公孙轩辕,华夏族的缔造者,五帝之首,有些说法被列为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百度百科-太史姓

百度百科-巫马姓

百度百科-乐正姓

百度百科-令狐姓

百度百科-公孙姓

住的

上朝的

旅游的

多了去了

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也是殿试的场所。

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东六宫: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

西六宫: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皇后的寝宫)北面的是御花园。

乾清宫:皇帝的专用寝宫

交泰殿:放置皇帝印玺的地方

坤宁宫:皇帝大婚的新房

从武英殿向北到达隆宗门,隆宗门的西侧就是慈宁宫,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康熙、乾隆都对慈宁宫进行了修葺,并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慈宁宫门前有一个广场,其两端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在广场的北端。慈宁宫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正中五间各开四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剩余两间为砖砌墙。明朝时期,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的住所居,清朝顺治年间,孝庄文皇后开始居住在慈宁宫,从此这里就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皇太后的寿诞、上徽号、进册宝,都在此举行庆贺仪式。皇太后死后,梓宫还要慈宁宫中停灵。慈宁宫的花园是乾隆年间在明代仁寿宫的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从花园的揽胜门进入,有个“开门见山”的山石,在山石之后,有一个花坛,不远处是一个水池和跨池而建的临溪亭。在水池和亭子的周围,有含清斋、延寿堂和东西配房环绕,这时候临溪亭就成了这部分花园的中心。花园中的咸若馆,是全园的主体建筑,在它的北边有慈荫楼,东边是宝相楼,西边为吉云楼,这样就使园内的建筑布置很规整、对称,而且周围的水池、山石,梧桐、银杏、松柏等花树也制造出浓厚的园林气氛。

隆宗门的正北方有一个名叫“养心门”的琉璃门,过了此门就是养心殿。养心殿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和康熙的寝宫在乾清宫年间,雍正开始以养心殿为寝宫。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皇帝的宝座设在大殿的正中,宝座上方悬有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大殿东侧为“东暖阁”内设宝座,西侧有雍正皇帝手书“勤政亲贤”匾,这里是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地方,西侧的西暖阁内还有三希堂。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两间为寝室,各设有龙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居住,西五间为贵妃居住。

在养心殿以北就是西六宫,西六宫为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永寿宫为内建于明永乐年间,起初名为长乐宫,后改为毓德宫,后来又更名为永寿宫。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大殿前后檐安双交四菱花,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东壁挂有乾隆的《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有《班姬辞辇图》。正殿有东西各有三间配殿。后院的五间正殿东西都有耳房,后院有井亭一座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的居处,孝圣宪皇太后(雍正的皇后)曾居住在永寿宫。翊坤宫原名为万安宫,为嫔妃的住所。慈禧为贵妃时在此居住。后来她做了太后,但是每逢节日,仍要在此接受妃嫔和大臣们的朝拜。翊坤宫的正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懿恭婉顺”。

储秀宫在西六宫当中是最考究的一座宫殿,当年慈禧刚进宫时就居住在这里,她当了太后以后,又从长春宫移居储秀宫,并在此居住了十年。在她五十岁大寿时,耗银六十多万两修缮储秀宫。储秀宫宫内的陈设富丽堂皇,家具多为紫檀而后花梨木制成,室内还有精雕细刻的象牙龙船、象牙玲珑塔等物品。储秀宫的正殿中,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茂修内治”。

启祥宫为两进院,有前后院正殿各五间,正殿的东西都有三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配殿,这里也是嫔妃的住所。长春宫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殿前有一对铜龟、铜鹤,大殿开有隔扇风门,北部设有地屏宝座,上悬“敬修内则”匾。左右有帘帐与偏间相隔。东配殿为绥寿殿,西配殿为承禧殿,它们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转角廊的内壁上绘有巨幅壁画。

咸福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初名为寿安宫,后改名为咸福宫。咸福宫为两进院,咸福宫的正门为琉璃门,名为咸福门,内有四扇木屏门影壁。前院正殿是咸福宫,面阔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前檐明间安有四扇门,其余为槛窗,殿内东墙上悬有乾隆皇帝《圣制婕妤当熊赞》,西墙悬有《婕妤当熊图》。后院的正殿是同道堂,面阔五间,东西各有三间耳房,室内设落地罩进行隔断,顶棚为海墁天花。殿内的东间曾藏有古琴,其匾额为“琴德簃”,西室内藏有名画,其匾额为画禅室。咸福宫为后妃的住所,前殿用于行礼和接受朝拜,后殿为寝宫,乾隆死时,嘉庆曾在咸福宫父守孝。

西六宫西南还有慈宁宫,其北面还有重华宫、漱芳斋、英华殿。

重华宫位于西六宫以北,始建于明代。弘历(乾隆)在雍正五年(1727年)成婚后,就居住在这里。重华宫为三进院落,前院正殿为面阔五间的崇敬殿,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有四扇古钱纹棂花槅扇门,殿内正中悬乾隆为和硕宝亲王时亲笔书匾额“乐善堂”。中院正殿是面阔五间的重华宫,黄琉璃瓦硬山顶。重华宫左右配殿各为三间,东配殿为“葆中殿”,殿内有“古香斋”额,西配殿是“浴德殿”,殿内有“抑斋”额。后院正殿为翠云馆,翠云馆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内黑漆描金装修,东次间为乾隆皇帝即位前读书的“长春书屋”,正殿两侧有耳房和东西配殿。乾隆曾在此召集大学士、翰林学士在此赐茶宴,做诗联句。

漱芳斋在重华宫东北,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安有风门。室内明间和次间被分隔开,东次间乾隆读书的“静憩轩”。前殿东西各有三间配殿,与漱芳斋前殿相对的地方还有一个亭式建筑的戏台,它是黄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漱芳斋后殿名为“金昭玉粹”,殿内西侧修有亭式一座名为“风雅存”的小戏台,殿的东侧为看戏的地方,其上有额为“高云情”。乾隆年间,皇帝在每年,自己的生日、太后的生日节、中元节、除夕等重要节日,常和皇太后在这里的后殿看戏,并在此给王公大臣赐宴。

英华殿始建于明初,原名为隆禧殿,后来改名为英华殿,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太后及妃嫔礼佛的地方。英华殿面阔五间,坐北向南,为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正中明间开有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殿内设七座佛龛和佛像。在明清两代每年的元旦,皇太后和皇后都会来英华殿礼佛,请僧众来此做佛事。在英华殿的北侧,重华宫的西侧为建福宫花园,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福宫花园坐北朝南,以延春阁为中心,周围高低错落散布有敬胜斋、碧琳馆、凝晖堂等建筑。它们之间都以游廊相连接,并且以虚实相间的手法配有山石树木。园内的东侧是一个以静怡轩、慧曜楼等建筑组成的封闭、安谧的院落,它的西边是围绕延春阁展开的主体建筑,西侧靠近宫墙建有吉云楼、敬胜斋、碧琳馆、妙莲华室,这些富华、艳丽的建筑遮蔽了宫墙,而且在一片楼宇和花廊纵横空间中,衬托出延春阁的中心地位。延春阁的南边,是一片山石,其间幽邃曲折,竹木丛生,具有自然景观的特色。游览完皇宫大内的西北角的建福宫花园,整个故宫基本就全部逛遍了。

太和殿内外摆有大量特殊的陈设,殿前月台上摆的铜鼎、铜龟、铜鹤是大典时用来焚香的,它含有江山水固之意。月台上摆的日晷和嘉量,用来象征皇权。三层汉白玉台基每个栏杆下都设有排水的龙头,暴雨时可形成千龙喷水壮观景象,用来显示皇威。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帝王受天之命,合天之意,务使国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双龙下面的山海图案乃象征江山水永固。殿内金色的九龙宝座和屏风安置在高约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并置于六根盘龙金柱之间,以突出帝王唯我独尊之地位。藻井正中的蟠龙口中倒垂下一个大圆球,谓之“轩辕镜”,此乃辟邪之物,也寓有明镜高悬的含意。

中和殿 这是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休息和接受官员信行礼的地方。

保和殿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是举行册立皇后、皇太子等大典时皇帝更衣的地方,清乾隆以后,殿试也改在保和殿举行。清朝时,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皇帝常在此殿宴请各少数民簇王公和大臣。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顺治、康熙年间也兼作听政、召见大臣之处。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万寿等节日,皇帝在这里举行朝礼和赐宴。

交泰殿在清代,交泰殿是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接受大臣朝贺的地方,后来又在这里存放皇帝行使权力的25方宝玺。此外,这里还有铜壶滴漏装置和清代造的自鸣钟。

坤宁宫 在明清,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满族的习俗,将其改为祭神的场所,把东暧阁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东西六宫这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这在座堂里。玩具陈列馆设在坤宁宫以东的联房叫东板房里。西六宫基本上未动,仍按原来面貌布置。

(西边的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叫做西六宫,除了永寿宫用作展览场地,在筹展的时候不开,剩下的都原状陈列,常年开放。中轴线以东有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六座宫院,合称东六宫。

养心殿乾清门内的养心殿,从雍正清末近200年间,清朝皇帝大多住在这里。在同治、光绪两朝,养心殿东暧阁是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之地。

慈宁宫按照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代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皇太后薨,梓宫奉安于慈宁宫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礼。

颐和轩 为乾隆皇帝归政后憩息之所。“颐和”,即颐养精神。

外东路---宁寿宫景区(现为故宫珍宝馆)

养性殿 乾隆做太上皇帝的寝宫;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

宁寿宫 宁寿,出自《尚书》中的“五福”,有 健康长寿之意。乾隆皇帝准备当太上皇时在此宫祭神。乾隆帝八十寿典、嘉庆帝五十寿典,曾在此赐宴皇子、王公大臣。

皇极殿 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兴办千叟宴的地方;西太后也曾在皇极殿接见外国使臣。西太后死后,在这里为她停灵治丧。

本文来自作者[冷卉]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2596.html

(3)
冷卉的头像冷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冷卉的头像
    冷卉 2025年10月05日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冷卉”

  • 冷卉
    冷卉 2025年10月05日

    本文概览:如今过年,大家都很快乐,毕竟一年一次的过年长假,难得家人团聚,难得朋友相聚,是个叙亲情话友情的好时机。然而有谁知道,明朝时期皇帝在过年之际,很是忙碌很是辛苦?据《明史·志第二十...

  • 冷卉
    用户100504 2025年10月05日

    文章不错《明朝皇帝的大年初一都是怎么过的》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游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