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提出后,相信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开始在卫生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开展了一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而言,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应用范围局限且水平较低;在标准、规范的制订和建设方面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烟囱”林立。
解决了什么问题?
据统计,人们其实只有10%的疾病需要在现代化的医院治疗,大量的疾病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可得到医治,部分慢性病的治疗也可以通过家庭护理完成。因此,“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是较为可行的、理想的就医模式,而要实现这种就医环境就需要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基本模式。
痛点具体表现在:
(1)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医联体的信息化功能基本满足需求,但各业务系统建设条块分割,系统之间信息互通不畅,导致资源不能与医联体各级诊疗机构共享,“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2)内部信息化建设接口繁杂,未来与医联体云平台对接困难,无法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及双向转诊,增加患者“看病贵”的难题。
(3)支撑医联体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技术落后,未按照云计算模式和分级部署为一体的架构进行设计,导致资源浪费。
(4)医疗信息数据未整合,无法实现区域卫生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共享。更无法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
(5)医疗体系运作低效,病人看病贵,医院运营成本高,医保收支矛盾爆发。
医共体是什么?
概念不同,操作要求不同等。
概念不同:普通选点指的是参保人员原则上选定1家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是一年一定。基层选点则是国家和省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相关文件所提出的要求,要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操作要求不同:普通选点需要参保人员原则上选定1家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除急救和抢救需要外,参保人员未经转诊到非选定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医,统筹基金不予支付。基层选点则是要求逐步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形成良好的就医格局,有助于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医共体”全称医疗共同体,是指以区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区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一个医疗体系,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及有序就医新秩序,着力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医共体是指由政府指导,县级医院牵头,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联动。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新型医疗形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以医疗集团化方式运营。主要特点是有两方面,1、人财物统一(组织结构重置,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2、医保包干(医保定额给付,结余留用)。
“看病难、看病烦、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相信每个去过医院的人都深有体会。中国医疗资源不充分、不均衡地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地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平衡医疗资源,开拓新思路
据统计,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计93万个,在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占比高达95%,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门诊部(所)。基层医疗最贴近百姓,真正的医疗需求在基层,医疗资源必须重新分配,加大向基层倾斜力度,才能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医改目标。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基层已成为医改的核心问题,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强基层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抓手。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是分级诊疗的内涵,也是我国现阶段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分级诊疗的实现?
相关政策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本文来自作者[雪爪鸿泥]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360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雪爪鸿泥”
本文概览:分级诊疗提出后,相信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开始在卫生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开展了一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而言,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
文章不错《分级诊疗的痛点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