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哪些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学习问题。适者生存,不适者就淘汰,这是自然规律。但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出现心理问题;

2、逃学和厌学。现在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儿童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加重,部分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招老师或同学喜欢,再加上学习成绩差,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

3、意志障碍。大部分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承受不起外界的打击,这主要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4、依赖心理。现在很多小学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由家人或他人帮助才能完成,此类小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对环境和家人很是依赖,而且会有自责倾向。

马虎的表现有哪些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总结如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

(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二)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儿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看书、学习,不得随便说话、干事等,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幼儿与外界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三)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榜样的示范。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插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幼儿行为的保持取决于对行为后果的强化。幼儿攻击行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当的惩罚。恰当的惩罚通常会导致幼儿对攻击行为的内疚和焦虑,从而有助于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不恰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这一效果,反而会增加幼儿攻击的消极作用。例如老师对幼儿形成的攻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问题性的“病因”,即未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以消除病根。再者与老师繁忙的业务和本身的师德有一定关系,繁忙工作后往往使老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良行为”幼儿便容易成为“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幼儿还依然如故。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一、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长园地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 帮助幼儿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试图利用“皮格马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凡凡把自己比做警察,把宁宁当作小偷,并用玩具手枪对准宁宁开去,还用擒拿的方法一下把宁宁摔倒在地。无辜的宁宁哭着跑来告状,凡凡意识到闯祸了,站在一边等着挨训。我把凡凡叫过来问:“你是不是很喜欢当警察?”凡凡使劲儿点头。我接着说:“警察能抓坏蛋,警察很勇敢,凡凡也很勇敢,对不对?”凡凡更加使劲地点头。我又问凡凡:“你喜不喜欢警察?”凡凡说:“喜欢。”我又说:“你不能把小朋友当小偷打,那多疼呀!你俩个用玩具插个警察和小偷,玩游戏好不好?”两个孩子很高兴,我示意凡凡向宁宁道了个歉,随后,俩人高高兴兴地去玩游戏了。三、减少环境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四、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五、 允许幼儿合理宣泄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六、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一、引起马虎的心理因素与表现

1、不良的性格特征是产生马虎的心理基础。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马虎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性格中态度特征的直接表现。

由性格特征导致的马虎习惯在作业的审题、计算、格式及结果抄写中均有表现。 2、心理定势是形成马虎的条件。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有决定同类后势的倾向。

3、认知方式是导致马虎的内在因素。认知方式是人在认知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研究发现:人的认知方式是有差异的,冲动型的认知方式比稳定型的认知方式在学习中表现为缺乏认知策略~知觉没有顺序~急于求成~赶速度而忽视质量~考虑问题粗糙、急躁~易草率地过早下结论~解题中不愿按步骤逐层推导~经常跳过一些看似简单的环节~答题之后又不愿仔细检查~学习过程中自控能力较弱。

4、注意分散是造成直接原因。缺乏良好的注意习惯的学生,学习中处于一心二用的注意分散状态,他们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它事情,想想这摸摸那,心不在焉,注意的稳定与集中很差。注意的稳定与集中是保证学习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过程中注意处于分散状态,认知活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失支了基本的保证,抄错题、算错数、记错单词的马虎现象也就随之产生了。

5、情绪干扰是造成马虎的重要原因。情绪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积极的情绪对学习具有激发、维持和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则能妨碍、中断和削弱学习活动的进行。如焦虑、恐惧、紧张、担忧、烦躁等不良情绪,都能破坏学生良好的心境,干扰正常的认知活动,形成心浮气躁、注意难集中、思想开小差的心理状态。 二、粗心马虎的成因

1、心急

症状某同学写作业或考试的时候,总是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的,好像身边有什么人在催他,于是做题就容易出错。

分析这类学生并不是害怕,他们的学习实力没有问题;也不是有什么不好的情绪,他们的精神状态很正常。这类马虎与其个性有关,这多半是一些急脾气的学生。

1

1/5页

对策这种马虎解决起来比较容易。让他们在做题之前和中间做几次深呼吸,数若干个数,或者心理默念若干遍“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一般都会有效果,坚持下去,可以逐渐改掉心急的毛病。

2、情绪不稳

症状某学生父母正在闹离婚,本来很优秀的他忽然在这段时间里,精神萎靡不振,作业正确率很低,而且字迹潦草,真的很马虎,连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

分析一般说来,这类马虎是阶段性的,他们马虎的原因是在家里或者学校遇到了什么事情,心绪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因而马虎。诸如亲子关系紧张,父母闹离婚,同学闹矛盾,丢失了心爱的东西,早恋,迷恋网吧,追星,都可能出现此种现象。

对策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帮助他解决遇到的问题,当然更好,如果一时无法解决(这是多数),那只好力劝学生尽可能稳住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剩下的就是等待,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不要企图药到病除。此时理解和疏导比批评重要。如果批评,可能适得其反,就有可能走向厌学。 3、害怕

症状某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一到考试就失常,越是重要的考试越发挥不出水平来。

分析这种马虎现象,教师和家长都会认定是紧张造成的。其实不是这样简单。这种现象是家长和老师给吓的,压的。我们很多家长都有一种不好的习惯,总是不加节制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说是“人没有压力轻飘飘”、“有危机感才有动力”。结果弄得孩子面对考试卷子,心理想的竟然不是题目怎么做,而是万一考不好,该如何对待家长的训斥。他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考试的后果上去了,没有办法集中在考试本身上。而且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人在面临过大压力的时候,智力会下降,有水平也发挥不出来。这不是简单的马虎,而是整体心理状态的失常。

对策面对这种马虎,期望家长和老师们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家长总以为,学生越害怕不良后果就会越重视学习,越重视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这都是很片面的。对一件事过分重视并不是好事情,会导致恐惧。事实上真正不重视学习的学生很少,哪个孩子都知道不学习没有出路,再加压只有害处。家长应该多想想如何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而不是继续制造恐怖气氛。

4、缺乏责任感

症状某学生不只学习马虎,凡是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他一概大大咧咧,错误百出,满不在乎。奇怪的是,他确实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玩游戏),他却很认真,很细致,一点儿都不马虎。

分析这类学生的问题其实不是马虎,而是缺乏责任感,没有把学习看成分内的事情,他是在给家长和老师学习,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本文来自作者[卢世玉]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3734.html

(3)
卢世玉的头像卢世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卢世玉的头像
    卢世玉 2025年10月11日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卢世玉”

  • 卢世玉
    卢世玉 2025年10月11日

    本文概览: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1、学习问题。适者生存,不适者就淘汰,这是自然规律。但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出现心理问题;2、逃学和厌学。现在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儿童的学习压力也逐渐...

  • 卢世玉
    用户101101 2025年10月11日

    文章不错《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游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