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五脏之气的中药有哪些

一、补心脏中药 当 归: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人 参: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 麦门冬:解渴祛烦,补心清肺,有热自安。 远 志:能驱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 川 芎:能止头疼,养新生血,开郁上行。 二、补肾脏中药 熟地黄: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髭黑发, 龟 板:滋阴补肾,除崩续筋,更医颅囟。 覆盆子:肾损精竭,黑须明眸,补虚续绝。 牛 膝:除湿痹痿,腰膝酸痛,益阴补髓。(少用) 杜 仲:强筋壮骨,足痛腰疼,小便淋沥。(少用) 三、补肝脏中药 沙 参: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酸枣仁:敛汗祛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薏苡仁:专除湿痹,筋节拘挛,肺痈肺痿。 山茱萸:涩精益髓,肾虚耳鸣,腰膝痛止。 诸 醋:积瘕可去,产后金疮,血晕皆治。 四、补脾脏中药 白 术: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驱痰痞。 山 药:理脾止泻,益肾补中,诸虚可治。 陈 皮:顺气宽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 柴 胡: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少用) 白茯苓: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五、补肺脏中药 天门冬: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紫 菀:痰喘咳逆,肺痰吐衄,寒热并济。 五味子:生津止渴,久嗽劳虚,金水枯竭。 麦门冬:解渴祛烦,补心清肺,有热自安。 沙 参: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六、补胃腑中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芡 实:能益精气,腰膝酸痛,皆主湿痹。 山 药:理脾止泻,益肾补中,诸虚可治。 陈 皮:顺气宽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 半 夏:健脾燥湿,痰痿头疼,嗽吐堪入。 七、补胆囊中药 当 归: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山茱萸:涩精益髓,肾虚耳鸣,腰膝痛止。 酸枣仁:敛汗祛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五味子:生津止渴,久嗽劳虚,金水枯竭。 胡 椒:心腹冷痛,下气温中,跌扑堪用。 八、补大肠中药 诃 子:涩肠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敛肺。 五倍子:疗齿疳疾,痔癣疮脓,兼除风热。 龙 骨:梦遗精泄,崩带肠痈,惊痫风热。 砂 糖:润肺利中,多食损齿,湿热生虫。 石 蜜:入药炼熟,益气补中,润燥解毒。 九、补小肠中药 牡 蛎:涩精止汗,崩带胁疼,老痰祛散。 石 斛:却惊定志,壮骨补虚,善驱冷痹。 甘草梢: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十、补膀胱中药 龙 骨:梦遗精泄,崩带肠痈,惊痫风热。 续 断:接骨续筋,跌扑折损,且固遗精。 菖 蒲:开心通窍,去痹除风,出声至妙。 益智仁:安神益气,遗浊遗精,呕逆皆治。 黄 芩:枯泻肺火,而清大肠,湿热皆可。 十一、补三焦中药 藿 香: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益 智:安神益气,遗浊遗精,呕逆皆治。 炙甘草: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白 术: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驱痰痞。 桂 枝: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中医三人行所发图文仅作公益性分享,意在分享积极健康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涉及治疗需要,请联系中医师诊治指导。 点赞也是一种支持!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我国金元时期有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非常擅长治疗脾胃病,与同时期的其他三位大医并成为“金元四大家”。

直到今天他的学术思想与著名仍然被我们中医后辈推崇备至,他的名字叫做李东垣。

李东垣生活在金元时期,那时战乱与自然灾害时常发生,很多百姓因此流离失所,生活艰苦,时常饥不饱食,脾胃病在那时成为了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李东垣深感百姓疾苦,他总结出八个字: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人的脾胃一旦受损,各种疾病便会趁虚而入。

所以,李东垣在治病的过程中尤其注重脾胃的调理,创立了调脾胃以治病的的名方,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健运脾胃、补益中气的方子——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的主要功效是补中益气,主要治疗中气下陷。

中气就是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不仅身体输送营养物质,还对脏腑的位置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那么中气下陷主要有哪些症状呢?

第一,中气下陷的人 脾胃功能比较差,胃口不好,消化也不好 ,吃一点东西就饱了,稍微吃的不合适就会不消化,胃里堵得慌,很长时间后打个嗝,还有饭菜的味道,还会经常拉肚子。

因为胃主腐熟,脾主运化,就是胃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初步腐熟,脾再进一步加工,把有用的精微物质运输至各个脏腑、四肢、头面,把没有的糟粕运送至肠道,变成尿液和粪便排出。

如果脾胃之气虚弱,那么胃主腐熟、脾主运化的功能减弱,胃肠运动无力,所以会导致胃口差、消化不良、甚至粪便中带有不消化的食物。

第二,中气下陷的人经常感到 疲乏、身上没劲,不愿意说话 ,整天懒洋洋的,就是我们所讲的“ 少气懒言 ”。

时间长了,还会有 面色萎黄、头晕、出虚汗 等症状、类似于我们所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症状。

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将吃进去的食物进行消化加工,再把营养物质运输至脏腑、四肢、头面,脾胃之气虚弱,营养物质不能充盈头面、四肢,所以会导致全身无力、面色五华,甚至头晕、冒冷汗。

第三,中气下陷的人会有 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 的症状。

因为脾主升清,脾气不仅能把精微物质上输至心肺、头面,这种上升的力量还对保持体内脏腑的位置有托举的作用。

在生活中,中气下陷的人也比较常见,他们一般从事脑力劳动,或者平时比较喜欢刻苦钻研,大多身形消瘦,与常年的劳心劳神损伤脾胃有关。

补中益气汤为什么可以治疗中气下陷证症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升麻6g、柴胡12g、陈皮6g、当归10g。

如果你感觉不好记,我可以给你一个趣味记法:

“麻人甘术,胡皮当芪”——长麻子的人赶猪,(拿了张)虎皮当大旗。

黄芪是君药,是最主要的药,黄芪可以补气,可以补五脏六腑之气,尤其擅长 补脾肺之气 ,在治疗气虚的方子中必不可少。

《本草备要》中讲黄芪“ 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 。

黄芪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药效比较缓和,不像人参一般骏猛,它是缓缓地补,并且补气守中有通,它进入到脾胃之后,缓缓地、柔和地流动,一点点得补,力道绵柔而稳健。

人参,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好药,大补元气,不是小补,而是大补,但一味药组成的独参汤,就有回阳救逆之效,可见补气功能之强盛。

如果说黄芪补气犹如成年男人一般绵柔稳健,人参就犹如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强壮霸道,很多人一吃人参就上火,所以换成药效比较缓和的党参,价格也比较实惠。

白术,除了补气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效就是 健脾祛湿 ,是祛湿的神药,仲景很多祛湿的方子中就用到了白术,一切脾胃虚弱、痰湿困脾之症都离不开它。

白术有一股很好闻的气味,凡是带有香味的药都有醒脾的功效,白术还有带有一丝丝甜味,甘味入脾,白术性温,还有一定的燥性,脾喜温喜燥,所以能够 燥湿健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好比一个任劳任怨的搬运工,如果体内湿气太多,就会困住脾,让它无力干活,而白术正好能够把湿气给排出,所以能够健脾,督促脾更好地干活。

炙甘草味甘入脾,能 补脾胃之气 ,还有 调和诸药 的功效,可以将这些药拧成一股绳,使劲儿往一处使。

升麻和柴胡,药性是向上升的,加进去以后,整个方子配伍的药力就往上走,用于气虚不足导致的 脏腑下陷

古人告诉我们,上越必降气,下陷必升举。下垂、下陷之像,也是气虚之像,像胃下垂、子宫下垂,这就好比 汽车 轮胎没气了,就会瘪下来一样。升麻和柴胡就是给车胎打气的。

少量的升麻和柴胡,使整个方子补中有升,升阳举陷,“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 ”。

升麻“ 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柴胡“ 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

升麻、柴胡二药苦平味薄,具有清轻清升散的特性,少量地用他们,可以借助它们的升发之气,振动清阳,和上面黄芪、白术、甘草甘温补气的药想脾胃,一举扭转 中气下陷 的局面。

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补血。阴阳是互生的,气血也是互生的,好比太极八卦里的阴阳鱼,阴阳和合才能生生不息。

所以气虚的人一定程度上血也是虚的。当归在这个方子里的作用就是补血的,让气血生化有源。

整个方子既能 补气健脾 ,又能 升阳举陷 ,简直是 少气懒言、脾胃虚弱、头晕头昏、脏器下垂 等症状的人们福音。

如有以上症状,可以服药两周,药店也有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 可供选择。

在李东垣生活的时代,人们生活困苦,饥不饱食因此脾胃大多不好,而在现代,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条件已大大改善,但是人们的生活压力非常大。

思虑伤脾,再加上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所以得脾胃病的人也不在少数,也更需要补中益气汤为我们的脾胃保驾护航。

本文来自作者[忆山]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3783.html

(3)
忆山的头像忆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忆山的头像
    忆山 2025年10月11日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忆山”

  • 忆山
    忆山 2025年10月11日

    本文概览:一、补心脏中药 当 归: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人 参: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 麦门冬:解渴祛烦,补心清肺,有热自安。 远 志:能驱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

  • 忆山
    用户101106 2025年10月11日

    文章不错《补五脏之气的中药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游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