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如何对待动物求解答

而野生的海豚似乎更惹人喜爱,它们天生就是人类的朋友,从不惧怕人类,而海豚引导船只驶出暗礁区,救助落水者脱离危险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总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海豚是一种善良可爱如天使一般的生物。不管你是否相信,海豚的形象也许并不那么光辉。救人的行为在海豚看来并无什么高尚的含义,海豚对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很感兴趣,即使不是人而是一个旧轮胎,它们也会义不容辞地加以“救助”。有经验的船长都知道海豚有灵敏的声呐探测系统,绝对不会撞到暗礁上,与其说海豚为船只导航,不如说是船只跟踪了海豚。那么如何解释海豚的微笑呢?海豚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但它们根本不会笑,海豚的“微笑”其实是在传递一种惶恐不安的情绪,是对危险的警报。而另一件事情也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天使”:在海豚出没的海域,一到繁殖季节,便会有许多小海豚的尸体被冲上海滩,从它们身上的齿痕可以看出:小海豚并不是死于疾病、饥饿、或其它自然原因,而是遭到了别的动物的攻击。通过对齿痕的比对,生物学找到了危害小海豚的凶手——成年雄性海豚。外表温柔的生物何以有如此残忍的行径呢?原来,在繁殖季节雄海豚争夺交配权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雄海豚经常在战斗中被咬得遍体鳞伤,甚至小海豚也不能幸免。因为处于哺乳期的雌海豚是不会让雄海豚靠近的,让雌海豚重新进入发情期的唯一办法就是杀掉小海豚,这一点与雄狮一旦接管了狮群就会小狮子赶尽杀绝十分相似。海豚从没考虑过人类对它们的评价,它们眼中没有人类制定的伦理道德,一切都是出于自然的法则。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生物,但并不是它们中的所有成员都那么惹人喜爱,有些会令我们厌恶甚至恐惧。提起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之作《大白鲨》,几乎没有人不为其中情节而毛骨悚然。《大白鲨》讲述了一条变异的大白鲨疯狂袭击人类的故事。影片中的大白鲨不仅有巨大强壮的身躯还有极高的智商,而**中逼真的画面和对鲨鱼凶残习性的过分夸大,在当时的社会中引爆了一颗对鲨鱼恐惧的炸弹。动物保护主义者也批评这部**“煽动鲨鱼的敌视情绪,使人们丧失了对这种生物的同情心》。鲨鱼是人类古老的敌人,也是人类千百年来对大海的噩梦。两亿年来的进化已经把鲨鱼变成了顶尖猎手,敏锐的感觉使它们可以察觉到水中哪怕最微弱的血腥味和生物电流,特殊的皮肤和强健的肌肉使它们可以以极快的速度游动,嘴里有数排带有切削刃的锋利牙齿可以轻易撕碎任何猎物。**中的鲨鱼具备以上全部的特点,但真实的鲨鱼真的像**中描写的那样恐怖吗?实际上,大部分鲨鱼都是性情温顺的动物。研究表明,只有体长超过两米的鲨鱼才有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而一些体形巨大的鲨鱼,例如,鲸鲨和太阳鲨只以浮游生物为食,也不会伤害人类。在二百多种鲨鱼中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鲨鱼只有十几种。鲨鱼的食谱十分广泛,从鱼类,甲壳动物到像海狮的鲸鱼一类的海洋哺乳动物。但不管怎样人都不在鲨鱼的食谱里,但鲨鱼伤人的事件几乎每年都发生,这又是为什么呢?不可否认,鲨鱼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但这并不代表鲨鱼会随意其它生物。鲨鱼攻击人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人类误入鲨鱼的活动区,惊扰了鲨鱼,使鲨鱼误以为人要伤害它而进行自卫反击。第二,鲨鱼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冷血,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没有见过的东西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而它们感知的方法是用嘴咬,所以人们不仅能在鲨鱼胃里找到各种动物的残骸,还经常发现椰子,啤酒瓶,废轮胎等许多被误食的东西,人类对于鲨鱼来说同样是奇异之物,所以说鲨鱼的袭击有时只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无意举动。第三,鲨鱼把人误当成了猎物,人类在一些方面和海狮有几分相似让鲨鱼产生了误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白鲨经常在热闹非凡的海滨声攻击人类。也许鲨鱼真的危险,也许它们永远不会讨人喜爱,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鲨鱼是一种鱼类,一种平凡但却成功的生物,决不是**或传奇故事中所描写的海中恶魔。如果我问:谁是百兽之王?相信答案很快就会定格在两种动物身上:狮子和老虎。但它们中究竟谁更厉害呢?非洲狮身强力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老虎凶残狡猾,动作敏捷,如果两强相遇很难说清谁胜谁负。于是有好事人把它们放在一个笼子里,希望能爆发一场恶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只是看了对方一眼便各自找了一个角落躺下休息,无论人们如何引逗,都挑不起他们的争端。其实,即使在自然环境中,老虎会遇到熊,狮子也经常踫见豹,而这几种动物永远不会好勇斗狠,为逞一时之能而去向强大或实力难测的对手挑战,它们不会在乎什么“百兽之王”一类的称谓,如果以人的虚荣心强加于动物,我们只会受到大自然的嘲弄。动物没有人那么高的“智商”。如果老虎和狮子被人类赋予了强者的含义而倍加敬畏。那么还有另一种动物因被我们打下了邪恶的印章而臭名昭著,它就是狼。狼虽然外表上不如狮子和老虎那样强悍,但它们通常结群狩猎,凭借精细的分工,默契的配合和极强的耐力,狼可以轻松捕获体型是自己数倍的猎物。狼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对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从终年冰雪封天的极地到干旱酷热的沙漠,从幽深的森林到广袤的草原,到处都有狼的足迹,这在动物中是罕见的。但是狼这自然界手屈一指的掠食者却遭到人类的无情杀戮,而理由只是恐惧,甚至仅仅是为了炫耀勇气,于是,进化史上最丑陋的一幕上演了,通过大自然严酷考验的强大物种倒在了人类的枪口之下。狼的许多亚种灭绝了,而剩下的则退到更荒僻的角落。直到今天,我们很少再能见到这些对日长嗥的灰色幽灵。我们总在说什么动物凶猛,什么动物残忍,孰不知真正残忍是人类自己。我们在以万物灵长的名义用贪欲或者干脆只是一时的好恶对动物及其它的物种加以大肆地屠杀,甚至即便是我们的同类也毫不手软,这是大自然不能容忍的暴行。也许上面提到的动物离我们太过遥远,那么我下面所要说的就更能体现人类对自然的霸权主义精神。昆虫是自然界最庞大的种群,也是最常见的动物,从厨房里蟑螂到天空飞翔的蜻蜓,昆虫几乎是无处不在,那么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这些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生灵呢?世界上有一百多万种昆虫,但人类似乎还是嫌这个数字太小了,硬是“创造”出了两种昆虫:益虫和害虫。我们如果仔细比较这两“类”,昆虫的特点就会发现,凡是所谓害虫都呈一些会损害人类利益的昆虫,而所谓的益虫就是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或是可以消灭害虫捍卫人类利益的昆虫。自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文明以来,对害虫的屠杀政策就从示停止过,从古代的虫神庙到今天的各种农药,人类总在想方设法地将害虫赶尽杀绝。用对消灭害虫的投入超过了所有战争花费的总合,而结果是农药越用越多,虫子越杀越多,最后农药严重污染了环境,人类自食其果,难道我们就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所谓的害虫在自然界没有泛滥,跑到人类社会成灾了呢?举一个例子来说,家里有白蚁,它们会咬坏家具,损坏衣物,严重的可以对整幢房子构成威胁。而热带雨林中大大小小的白蚁巢不计其数,那它们岂不是要把雨林吃掉了?但事实是热带雨林并未因此而遭到破坏,反而是人类的砍伐活动让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原因就是雨林中有很多白蚁的天敌:例如食蚁兽,限制了白蚁。大自然的智慧就在于不公创造了各种生物,还使物种之间保持着惊人的谐调,生物的数量总处于平衡状态,决不会出现一种生物无限度繁殖而导致泛滥的情况。而这种平衡一旦被人为地打破,整个食物网就会陷入混乱。如一个物种减少,会导致以这一物种为天敌的另一个物种数量大幅增加,这些生物为了生存就会挤占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威胁它们的生存,这样又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时,如果人类采取不适当的行为干预物种——如采用剧毒农药硬性加以消灭——反而使情况更糟。可见任何生物的存在都对自然界有重要意义。那么人类对“益虫”的态度又如何呢?人类视对他们有益的昆虫为奴隶,千方百计地让它们为自己服务。就拿蜜蜂来说吧,它们采集花粉酿制成蜜,然而它们的劳动成果却被掠夺了,作为回报只有一点白糖来维持它们的生存,这与从前的黑奴种植园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说这些蜜蜂是人类投资养殖的,人类这样作理所当然,那么更过分的是人类不满足这一点暨得利益,他们嫌普通蜜蜂的产蜜量太低了,他们要更多的蜂蜜。于是人类将欧洲蜜蜂与非洲野蜂杂交,希望得到高产蜜量的蜜蜂品种。这种乱篡改生物的行为终于引起了大自然的愤怒。一次意外,使这种保存在实验室中的蜜蜂逃到野外,它们开始以另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繁殖。这次人类将为自己的贪欲付出沉重代价。这些杂交的蜜蜂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只要一只蜜蜂被激怒,整巢蜜蜂就会发动疯狂进攻,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人和家畜死于这种蜜蜂的攻击,而这些蜜蜂也被冠以了一个恰当的称谓——杀人蜂。科学已经证实,杀人蜂无法被彻底消灭,而且它的蔓延速度十分惊人,它时刻提醒人类:是我们把它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也将长期与之共存。人类也许是自然界进化的巅峰产物,但这并非意味着人类就是什么“万物灵长”,动物与我们同根同源,它们是我们的兄弟而非奴隶,人类对任何物种都没有生杀大权,因为自然已赋予了它们生存与繁衍的神圣权力。任何生物的存在都是平凡的奇迹,自然反对征服者,反对专制的暴君,我们只能以平等眼光看待一切生灵。

猫科动物既优雅又迷人,现在人们云吸猫的对象已经不仅局限于家猫了,野生猫科动物也纷纷变身?网红?。然而世界上的野生猫科动物有40种左右之多,即使资深猫科爱好者也很难叫出所有猫科的名字。今天动物志按演化的顺序,给大家全面介绍下现代猫科的8大家族。

猫科动物的系统发育

万兽之王:豹家族

现代猫科动物,学术界上称之为真猫类,以区别于史前的剑齿虎、猎猫类。真猫类的共同祖先是距今1100万年前生活在亚洲东部的一群古猫,名为柱猫。柱猫和假猫都是原猫的后代,假猫即剑齿虎的祖先。

距今1080万年前,中亚的一群柱猫演化成最早的豹亚科。豹亚科在640万年前分为两支:云豹属和豹属。之后,云豹属分化为两种云豹,而豹属分豹亚属和虎亚属,两个亚属分道扬镳大约在380万年前,豹亚属包括狮、豹和美洲虎,虎亚属包括虎和雪豹。

豹亚科都是大中型猫科动物,五种豹属均在七大猫科之列,两种云豹分别是第九和第十大猫科动物。它们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陆地掠食动物,擅长以伏击的方式猎捕有蹄动物,可击杀体重是自身七倍的猎物。狮子和老虎可以捕杀近一吨重的野牛,也能偶尔猎杀大象、犀牛等厚皮巨兽,是威风凛凛的兽中之王。

老虎

作为家族中第一个分家的,豹亚科与其他七个小兄弟最疏远,差异也最大。其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该家族很多种类可以发出响亮的咆哮声,这是由于它们舌骨没有完全骨化,声带下有厚厚弹性纤维。但雪豹和云豹的舌骨已经完全骨化了,故无法发出吼叫,取而代之的是雪豹的嚎叫与云豹的低吟。

豹家族是真猫类最辉煌的一个家族,有生活在密林里的虎、美洲虎和云豹,有适应开阔草地的狮子,还有高山上的雪豹,全能型的花豹。从距今30万年前开始,狮子打败了剑齿虎,完成对世界五大洲的征服,然而1万年前,狮子的世界霸主地位为人类所取代。

巽他云豹

豹之兄弟:金猫家族

除豹亚科外的七大家族都属于猫亚科。猫亚科中最先分家的是金猫家族,该家族现存两属三种?亚洲金猫、婆罗洲金猫和云猫。它们的共同先祖起源于距今940万年前,从那时起它们就生活在东南亚的茂密雨林中了。

金猫家族分化比较久,趋异进化明显,在2006年进行基因组检测之前,没有专家将金猫与云猫归为一个家族(它们分化有540万年了)。金猫属的共同特征是在橙红色到灰色之间变异的毛皮,区别于狮和山狮的棕**,然而非洲金猫和拉美的细腰猫也同样有这样的色型变异。而云猫的体色、斑纹都与云豹很相似。

亚洲金猫

因此,博物学时代的分类专家往往把亚洲金猫、婆罗洲金猫与非洲金猫放在一起,而把云猫与云豹放在一起。现在看来,这两组都不是很近的亲戚,毛色相同只是趋同进化而已。

金猫家族内部形不似却神似。作为真猫类第二个分支,猫亚科第一个分支,金猫族与其他各族差异较大,与豹亚科颇有些神似。例如,它们是众所周知的性情凶猛,当地居民都习惯把金猫归于虎、豹一类,我国将金猫叫做红椿豹,泰国叫火虎。传说金猫是猫科之王,豹怕老虎,而老虎怕金猫。云猫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豹亚科成员。亚洲金猫还有个花斑色型,与云猫就很相像了。

金猫家族是最神秘的家族,人们对其生活习性所知甚少,从现有的少量研究来看,金猫和云猫的食性都比较杂,包括小型兽类、鸟类、蛙和蜥蜴。它们都以小型脊椎动物为主食,但都保留了放倒大猎物的能力,可捕杀小型鹿类。

云猫

非洲异宠:狞猫家族

大约850万年前,有一群猫从猫科演化主干上分离出来,它们随后从亚洲迁往非洲,从而奠定了狞猫家族的基础。约560万年前,狞猫家族在非洲开枝散叶,逐渐演化为今天非洲的两属三种中型猫科:薮猫属的薮猫,狞猫属的狞猫、非洲金猫。

这个家族的成员长相很有异国风情,它们的尾巴都比较短,仅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多数猫科为一半以上)。薮猫的耳朵又大又圆;狞猫耳朵长,耳尖的那簇毛也长,比猞猁还夸张。

狞猫

薮猫和狞猫的腿都不成比例地长,但薮猫又高又瘦,狞猫高挑不失粗壮。传统的分类专家过分关注它们三个的差异,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终于让这三个失散多年的兄弟团聚了。

这三兄弟都是中型猫科动物,但走了不同的演化路线。狞猫和薮猫住在大草原上,而非洲金猫则是非洲雨林里的居民。薮猫特化捕食老鼠,而狞猫和非洲金猫在以5千克以下的小型兽类为主食的同时,也捕杀了不少大猎物,狞猫擅长捕小型羚羊,而非洲金猫喜欢抓猴子。

狞猫、薮猫因外形相当个性,一直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异宠。但它们是属于大自然的,人类很难给它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此再次提醒各位读者,野生动物不宜家养。

薮猫

拉美?地头蛇?:虎猫家族

在狞猫迁往非洲的同时,一群亚洲猫猫也迁徙到北美。虎猫家族大约于800万年前从这群猫中分化出来,但直到约300~200万年前它们入侵南美以后,才迎来了大发展。虎猫属的入侵在南美掀起了一阵血雨腥风,很多本土有袋动物就此绝灭,而虎猫们则扩张到拉美的各个角落。

约290万年前,虎猫属分化为虎猫亚属和草原猫亚属。虎猫亚属后发展为今天的虎猫和长尾虎猫,它们都生活在拉美的热带雨林中。而草原猫亚属又分化为两个次属,乔氏猫次属包括亚马逊雨林的小斑虎猫,智利温带雨林的南美林猫,以及阿根廷大草原的乔氏猫;草原猫次属包括安第斯山猫(山原猫),以及草原、沼泽、山地三项全能的南美草原猫。

乔氏猫

虎猫家族只有18对染色体,比其他猫科少一对,该特征可能来源于它们共同祖先的一次染色体变异(我们人类也比猿类少一对染色体)。

虎猫属为猫科第一大属,它们在拉丁美洲非常繁盛。我们说不清楚猫科到底有多少种,主要争议就在于虎猫属。按不同分类系统,虎猫属可能少至7种,也可能多至10种。1994年,有学者根据形态学差异将草原猫分为草原猫、潘帕斯猫和潘塔纳猫三种。近年来又有遗传学专家将小斑虎猫分为南、北两个物种。

潘帕斯猫

除虎猫是中型猫科以外,虎猫属成员均为小型猫科,其中林猫只有1~3千克,足以跻身最娇小猫科之列。小型虎猫属均以老鼠、鸟类和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乔氏猫也喜欢捕鱼,强健有力的虎猫有能力捕杀鹿类、小食蚁兽和西猯等大猎物。

虎猫属因美丽的毛皮而饱受皮草贸易伤害,尤其是虎猫和长尾虎猫,偏偏这两种繁殖率异乎寻常地低。它们孕期很长,多生单胞胎,一只雌虎猫一生只能生约5只幼仔,这就导致两种虎猫对狩猎甚至比虎、豹等大猫更加敏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深爱生命,请对皮草贸易说不。

虎猫

疾驰的猎手:山狮家族

约700万年前,山狮家族在北美发源。这个家族包括今天的山狮、猎豹和细腰猫,猎豹分化是在490万年前,而山狮和细腰猫分道扬镳是在420万年前,时间都比较久远了。因此该族3个成员差异比较大,被分成了3个单属。

猎豹的爪子不能完全缩回爪鞘,因而爪子比较钝,这点不同于任何猫科。因此,猎豹长期被排除在猫亚科之外,被认为是最特殊的猫科动物。直到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帮它找到了家人。

猎豹

猎豹是跑得最快的陆地动物,短跑能追上任何一种羚羊,但它身体纤弱,不擅搏斗,所以它占据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位?在草原上追捕体型小而跑得快的羚羊,猎豹在这个生态位上几乎没有竞争者。因此,史前猎豹得以从北美扩张到亚洲和非洲,如今北美老家的猎豹已经灭绝了,非洲和西亚成为猎豹最后的家。

山狮的身体结构与猎豹有相似之处,它是除猎豹外最能跑的大猫。然而,山狮也像豹属一样强壮有力,可以捕杀400千克的成年马鹿。山狮对生境适应性极强,食谱广泛,在美洲大陆上扮演了豹的生态角色。

细腰猫的外形与所有猫科差异都比较大,它脑袋扁平,从侧面看有个?罗马鼻?的钝圆轮廓,身体粗短,长得有点像鼬科,因此也被叫做獭猫或鼬猫。它生活在拉丁美洲的森林里,是虎猫属的邻居,但它的适应能力比虎猫属任一种都要强。细腰猫主要以老鼠为食,猎物多在0.5千克以下。

细腰猫

北方贵族: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几乎与山狮家族同时分化(700万年前),包括今天的猞猁属成员?三种猞猁和短尾猫。大约320万年前,短尾猫与三种猞猁分离,而三种猞猁直到150万年前仍有共同祖先。

猞猁属外形特点鲜明。脑袋浑圆,吻部缩短,比其他猫科少两颗上牙(猞猁属28颗牙,其他猫科30颗)。耳朵长,耳尖毛簇也长。四肢修长,身体纤细。尾巴极短,好像兔子尾巴一样。脚掌大、毛长,适合在北方雪地上生活。

欧亚猞猁

猞猁是捕食兔子的专家,其中加拿大猞猁特化捕食雪靴兔,而欧亚猞猁、伊比利亚猞猁和短尾猫仍保持了多样化的饮食,同时捕杀不少有蹄动物,与野兔相比,欧亚猞猁更爱吃狍子。

猞猁属都是北方居民,短尾猫生活在美国,分布最偏南。加拿大猞猁和欧亚猞猁分别生活在北美和欧亚的针叶林中,是分布最靠北的猫科,也是北极圈附近仅有的猫科。伊比利亚猞猁仅见于伊比利亚半岛,全球只剩下200只左右,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猫科动物。

短尾猫

东亚精灵:豹猫家族

在山狮与猞猁分化后不久,北美的那群猫又有一部分迁回亚洲,这就是豹猫与家猫的共同祖先。距今620万年前,豹猫家族与猫家族分化,真猫类的八大家族至此全部现身。

有一类小型猫科动物介于豹猫属与猫属之间,分子遗传学分析显示它更接近豹猫属,与豹猫属在590万年前分化,它就是?网红?兔狲。兔狲代表了猫科演化的一个极端,它是最胖、最笨拙的猫科动物,在高原上靠伪装、埋伏猎捕鼠兔等啮齿动物。

锈斑猫

豹猫属4种成员都栖身于亚洲东部的密林之中,都很亲水,豹猫和锈斑猫以老鼠和小鸟为主食,而渔猫和扁头猫吃了大量的水生动物,主要是鱼和蟹。

豹猫是亚洲东部分布最广的猫科动物,它是菲律宾和琉球唯一一种本土猫科,也是我国东部最常见的小型?野猫?。锈斑猫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而扁头猫仅见于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其中锈斑猫仅重0.9千克,为最小的猫科动物,而扁头猫重1.5-2.2千克,在猫科中倒数第三小。

渔猫是豹猫属唯一一种中型猫科,性极为凶猛,它是最擅长游泳的猫科动物,也是整个猫亚科里最强壮的一员,据说动物园里曾有渔猫杀死过豹子。

渔猫

捕鼠能手:猫家族

与豹猫属在东亚扩张同时,猫家族占领了整个亚州西部、欧洲和非洲。这两个家族是有分工的,以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一线为界,豹猫属管东边,猫属管西边,而兔狲就住在这两个高原上。豹猫属喜欢潮湿的森林,而猫属喜欢干旱的草原和沙漠。

唯一越界的是丛林猫,它的分布比较广泛,在华南和印度支那也有分布。它是猫属最大成员,也是最大的小型猫科动物,可达13千克重,已经接近某些中型猫科了。而猫属最小的黑足猫,是仅次于锈斑猫第二小的猫科。

丛林猫

该属是家猫主子最近的亲戚,其中包括家猫的直系祖先?非洲野猫。野猫、荒漠猫和家猫构成了一个复合物种,为学术界所公认。但种的划分有争议,主合的专家主张把整个复合种合并成一个物种,而主分的专家则建议保留荒漠猫的物种地位,并将野猫拆分为欧林猫和非亚野猫两种,同时给家猫一个独立物种的地位。

与家猫一样,猫属动物都是捕鼠能手,不管是河谷地的丛林猫,南非草原的黑足猫,中东沙漠的沙猫,青海高原的荒漠猫,还是分布广阔的野猫,啮齿动物都构成了它们饮食的主体部分。

非洲野猫

猫属有个特点就是身上的条纹图案,在腿上很明显,体侧的斑点有时也融合成条纹(狸花猫)。该特征在猫科中实属异类,因为猫科祖先原猫身上就是豹猫、虎猫和豹那样的斑点,其后代要么是斑点,要么就是斑点退化了的纯色,只有老虎和猫属动物进化出了条纹。所以,一些养猫人看不起狸花猫的鱼骨纹,喜欢追求豹猫、薮猫的那种斑点,纯属不识货的表现。

本文来自作者[第五俊俊]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3877.html

(4)
第五俊俊的头像第五俊俊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第五俊俊的头像
    第五俊俊 2025年10月11日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第五俊俊”

  • 第五俊俊
    第五俊俊 2025年10月11日

    本文概览:而野生的海豚似乎更惹人喜爱,它们天生就是人类的朋友,从不惧怕人类,而海豚引导船只驶出暗礁区,救助落水者脱离危险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总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海豚是一种善良可...

  • 第五俊俊
    用户101104 2025年10月11日

    文章不错《我们应如何对待动物求解答》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游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