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扩展资料
“德道”与“道德”有什么不同?也有学者认为是个本末位置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探讨究竟是“德”为先,还是“道”为先的问题。当然,从常理来阅读,“道”本身就是法则,是万法之源,当中即包括自然法则,也包括人文法则,循道而生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实战道法形态,例如商道,文道,人道等等。
但是万道归一,“表”不同但“里”相近。这里我们就必须要关注到“里”究竟是什么?其实“里”就是“德”。“德”是“道”之本,也就是说“德”在先,“道”在后。有“德”的“道”才是正道,是好道,是符合自然法则之道。无“德”的道,自然偏离了“道”的本质,可能成为邪道或歪道。
假如一个无德之人有道,那将给人与自然带来灾害。反之,一个有德之人有道,则滋润万物,造福苍生。因此,道法自然,其本质是德道。
影响
“德道”思想与“王道”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德道思想为易学重新走向国际扫清了主要的理论障碍;提供了近代法制的人文原点;为执政党长期执政、服务人民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发掘“德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绝不是从浩瀚的辞海中搜寻出诸多好听、好看的字眼让人们识记。社会核心价值观,正是来自于我国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来自于《易经》的德道。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德道
品德的概念是什么意思?
“四德”是指:德、言、容、功。
德:品德,能正身立本;
言:言语,指有知识修养,说话得体,言辞恰当;
容: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功: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四德”是封建礼教约束妇女应尊从的四种德行,与“三从”一起合称为“三从四德”,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利益需要,对妇女的道德规范。
扩展资料:
不同学派的“四德”
儒家孟子的“四德:仁、义、礼、智。
易家的“四德”:元、亨、利、贞。
儒家的“四德”:孝、悌、忠、信,指置善、事长、立爱、结旧四种德行。
参考资料: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扩展资料: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虽然人类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品质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百度百科——品德
本文来自作者[恨安]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400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恨安”
本文概览: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
文章不错《何为孔子的‘德’?》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