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需要写文,不得不搜肠刮肚去找点干货。
想起在百家讲坛上,听到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印象深刻。 苏东坡有一句名言“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却将其改动变成:不可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立下读书誓言的几十年里,真正做到了无一日不读书。在晚年一只眼睛读瞎了,也还是坚持读书。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震惊,或许也很纳闷。爱读书的人不少,但是能这般坚持,每天都读书的人,历史上都搜不出几个吧? 想起现代人经常谈到自律,读过曾国藩家训后,我想称曾大人为自律界的鼻祖也不为过。
当然,要论起他爱读书,无一日不读书之事,必定有其渊源。
渊源还得从曾国藩爷爷说起,曾国藩爷爷,名曾玉屏,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无所事事之人,但有一次受到长者批评其无知,心受刺激,从此痛改前非,立下耕读传家的宏愿。 “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一心培养子孙的读书教育。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儿孙爱读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为什么曾国藩能做到无一日不读书呢?促使他立誓并坚持的,却是他那个经过17次科举考试才考上秀才的亲爹。 虽然在科举考试上实不如意,但是在对曾国藩的教育上却彰显了他不凡的智慧。
曾国藩中秀才,过举人后,雄心壮志,进京赶考。辛苦准备了两年,所有积蓄都花光了,身无分文,不料两次落榜。
二次落榜的曾国藩心中痛楚,却不想回家,于是在江浙游走散心。穷困潦倒的他无奈从父亲友人那借来100两银子。有了钱后,没想到又犯了书痴的毛病,将借来的全部家当,买了精刻的《二十三史》。
狼狈踏上回家之路后,曾国藩心中忐忑,不知如何向父亲交代。最后只好一五一十的将实情告知父亲。 父亲了解情况后,非但没有埋怨他,只平平淡淡的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意为你偿还债务,但我希望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 在当时,100两银子对这个家庭来讲却是一笔巨款。曾国藩听到父亲话,非但没有痛批他两次考试的失败,对他冲动花光100两买书的事,却也如此平实的教导。曾国藩心中大受鼓舞,从此发下誓言,如若不好好将买来的书读完,就是大不孝。由此开始了无一日不读书的人生征程。
曾国藩这一生,读书无数,关于选书和读书方法,曾国藩也有他独到的见解。
他在家训里提到:
1. 读书要读经典,经过岁月检验的,经过思想沉淀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 一个人读好书才能吸收到书中精华,由此树立个人正确的信仰和学习到安身立命的方法。
2.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是一种他提倡的沉浸读书法。 在这点上很多人都犯有不专心,不专注的毛病。记得我以前在大学里,每次去图书馆,总觉得好书太多,一次都借了好几本。最后该还的时候,经常一本也没有读完,或者每本只零碎翻过几页。四年来,也没真正读完几本书。如果当时能学习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一次只读一本书,读通读透,不但能理解和体会到书中的精华,读到更多的书,而且也可以真正享受到专注于当前的乐趣。
3. 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的兴趣和方向
曾国藩是文史大儒,也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但他却说,读书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的兴趣和方向。
曾国藩对儿子的读书教育的态度上便是如此。
曾国藩大儿子曾纪泽,晚清最有名的外交家。在年轻的时候,考了一次科举后。就不想考了,家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曾国藩知道后,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尊重儿子的喜好,让他选择自己的兴趣,研读西学。
他的另外一个儿子,曾纪宏,不喜欢文史,却喜欢数学,曾国藩也是全力支持。 因为要指导儿子,曾国藩不懂,就也找来这一块的书来研读。真正可谓难能可贵。 最后培养出了两个和父亲不一样却是同样出色的儿子。
曾国藩晚年时,对他的儿子曾纪泽说, 我一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事,要说有一件我能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 这话听来,真正是气势磅礴!
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与大家共勉!
彦菲
百家讲坛之曾国藩家训的节目简介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 感悟人生〉》、《大故宫(第一部)》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大年初一说经典》
于 丹:《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我读经典之〈在成长中感悟〉》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汉代风云人物》(项羽、吕后)、《大风歌》、《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千古中医故事之华佗》、《宋史》(正在录制)、《文景之治》(正在录制)
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刘墉、纪晓岚、多尔衮、鳌拜、吴三桂、大太监李莲英)、《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解读〈三字经〉》、《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班墨传奇》、《解读〈弟子规〉》
金正昆:《金正昆谈现代礼仪》、《身边的礼仪》
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蒙 曼:《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上部)-隋文帝、(下部)-隋炀帝(正在播出)
乔 良:《新解三十六计》
康 震:《唐诗的故事》( 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我读经典之〈庄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 曾巩、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三苏父子(正在录制)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隋丽娟:《慈禧》、《孝庄》、《我读经典之<兼爱与非攻>》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从司马到司马》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读经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马 骏:《二战风云人物》、《我读经典之〈有用与无用〉》《拿破仑》(正在录制)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八十回后真故事)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之张仲景》、《郝万山说养生》(正在录制)
王启涛:《蜀地探秘之<李冰与都江堰>》、《忧乐范仲淹》(即将播出)
刘扬体:《经典中的爱情》
姜安:《战国说客双雄(张仪、苏秦)》
李敬一:《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的词》、《司马迁》、《屈原》
李炜光:《正说包公》
高日晖:《范进中举》
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
徐放鸣:《另类英雄李云龙》、《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王晓秋:《大变动中的中国之甲午风云》
王新陆:《解读中医》
康 尔:《传奇紫砂壶》
周文顺:《焦裕禄》
赵英健:《清朝陵寝之谜》(慈禧、康熙、道光、嘉庆)
陈毅明:《我心目中的陈嘉庚》
李昌集:《《西厢记》中的爱情》、《从悲到喜说西厢》
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小说》、《鲁迅》、《我读经典之 <论语>的魅力》、《老舍的幽默》、《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啼笑姻缘的爱情三模式》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的故事》、《我读经典之〈无形中的指引〉》
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
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
方尔加:《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汉代国策风云》
周思源:《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正说三国人物》、《周思源也说秦可卿》、《文明太后》(即将播出)
李 蕾:《红旗渠的故事》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杂项篇)
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末代皇帝溥仪》、《囚徒天子光绪》
葛剑雄:《我读经典之〈荀子的启示〉》、《葛剑雄谈地域文化》
周岭:《周岭解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节日》(端午节、春节)、《奏折的秘密》(即将播出)
曾仕强:《我读经典之〈易经与人生〉》、《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
鲍鹏山:《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春秋》(正在录制)
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辽、金、西夏)
赵晓岚:《李煜》、《金戈铁马辛弃疾》
江英:《回首开国大典》
郦波:《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方志远:《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
魏新:《东汉开国》
赵玉平:《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曹操》<正在录制>)
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诗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荣:《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梅兰芳》、《伶界大王谭鑫培》
吕立新:《水墨齐白石》、《写实徐悲鸿》
董平:《名相管仲》、《传奇王阳明》
商传:《永乐大帝》《朱元璋》(正在录制)
于涛:《走近曹操》
吴桐祯:《成语趣谈》
梅铮铮:《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码关公》
王树增:《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刘强:《竹林七贤》
朱翔非:《中华孝道》
张大千:《名人酒故事》
罗大中:《大国医》(王孟英、钱乙、李东垣、缪希雍、朱丹溪)
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纳兰性德》(即将播出)
韩田鹿:《三言二拍》、《大话西游》
梅毅:《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
李清泉:《英雄项羽》
李晓:《商贾传奇》
厉华:《信仰的力量》
李山:《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正在录制)
彭林:《夏商周断代工程》、《彭林说礼》
钱斌:《千年一笔谈》
赵冬梅:《千秋是非话寇准》
张召忠:《张召忠说航母》(正在录制)
满意请采纳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介绍?
《百家讲坛之曾国藩家训》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方式传播曾国藩的思想精华,包括修身、养性、 自立、自达; 识人、用人、立人、达人等道理。另一方面新书又与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励志、成功、用人识人等现实问题相结合,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行文清新有趣、可读性强,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非常适合青少年、父母、职场人士等普通大众群体的普及教育型阅读。
担纲主讲《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的是有“学术小生”之称的郦波,这位以讲课风格清新、生动、幽默见长的年轻的博士后,已在百家讲坛主讲过大明名臣张居正、戚继光、海瑞、于谦,拥有大批铁杆“荔枝”粉丝。经过长期的精心打磨,曾国藩这一人物将成为他在《百家讲坛》主讲的第五位历史风云人物。
该书还有众多名家联袂推荐,其中包括写曾国藩历史小说的第一人唐浩明先生,还有王立群、阎崇年、鲍鹏山等名家为本书撰写推荐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为新书题写书名“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他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洋务运动时期的地方改革派。
6岁时入塾读书,但是他童年也是一个笨小孩。(详见《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上部)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但是他也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县坪塘镇伏龙山下桐溪寺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墓地仍残留石马等遗迹。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本文来自作者[本玉惠]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160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本玉惠”
本文概览:最近需要写文,不得不搜肠刮肚去找点干货。 想起在百家讲坛上,听到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印象深刻。 苏东坡有一句名言“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却将其改动变成:不可...
文章不错《《曾国藩家训》——无一日不读书》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