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进喜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祖籍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
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结束“洋油”时代而顽强拼搏。
他组织全队职工把钻机化整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奋战3天3夜把井架耸立在荒原上。打第一口井时,为解决供水不足,王进喜带领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运水保开钻。
打第二口井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水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
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
2、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
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
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
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
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3、王瑛
王瑛(1961年11月-2008年11月27日),女,回族,中共党员,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畜牧兽医系,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82年6月加入中国***,1982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2006年7月,原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累倒在抗旱第一线,经查身患肺癌晚期;此后两年,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第二天,正在重庆化疗的王瑛不顾医生劝阻,连夜赶回南江,投身抗震救灾工作中。
她没日没夜地拖着重病的身体,下乡查看灾情,访民疾苦,监督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发放,查办违法、违纪案件。?
2008年,王瑛病情开始恶化,但她仍不放弃看书、读报。在医院,她常给她的病友讲,读书看报能使人身心愉悦,忘记病痛。
她去世的前一天,还专门打电话安排南江县纪委干部帮她找南江县委宣传部编印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主要精神问答》等学习资料。
2008年11月27日,在前往重庆治病的途中,王瑛带着对未尽事业的牵挂和遗憾,永远闭上了双眼。
党和国家***多次批示,要求在全国掀起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的高潮。如今,王瑛已成为永驻人心的时代先锋,大巴山人把她称为“永远的巴山红叶”。
4、史来贺
史来贺(1930年—2003年4月23日),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员的优秀代表”。20世纪50年代,史来贺的名字就响遍全国。
他以***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史来贺多次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5、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联合国军心窝的一把钢刀。
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了进攻。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
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
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
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
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百度百科——王进喜
百度百科——孔繁森
百度百科——王瑛
百度百科——史来贺
百度百科——黄继光
爱国奉献的集体例子
1、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2、刘长城
刘长城并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志愿服务持久化,使1200余名无助、孤独、甚至厌世的残障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摆脱贫困,自立自强。
3、张渠伟
张渠伟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
4、程开甲
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谢军
谢军,1959年出生,山西临汾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历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副所长、所长,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扩展资料:
于敏生平简介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
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
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
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
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0月下旬,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体同志作了系列的“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兴趣,普遍认为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研究者们抓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很好的结果。
之后,于敏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于敏
为了集中力量,独立自主突破原子弹技术难关,根据钱三强的建
议,从1960年初到1962年10月,原二机部相继将王淦昌、彭桓武、郭
永怀、程开甲、陈能宽、龙文光、曹本熹、汪德熙等230多名高、中级
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当时被誉为“金手艺”的高级工艺师,
先后调入、充实到北京核武器研究所。他们会同已在该所工作的朱光
亚、邓稼先等人,基本形成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骨干力量。大家在缺
少关键材料和图纸的情况下,刻苦钻研,集智攻关,解决了苏联专家
撤走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难题。在导弹技术领域,为加速国防部第五研
究院的建设,根据钱学森的建议,从各地选调来任新民、梁守?、屠
守锷、庄逢甘、蔡金涛、黄纬禄、吴朔平、姚桐斌、梁思礼、胡海昌
等20多名高级技术专家,又从全国大专院校遴选了近千名优秀大学毕
业生,加强研制队伍。
几十年来,为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广大的科
技工作者和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特别
是长期在科研、试验基地和核材料工厂、矿山、勘探等单位工作的同
志们,远离都市,远离繁华,远离家人,为了崇高的事业忍受了常人
难以忍受的艰苦磨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和牺牲。成百上千
的烈士,长眠在茫茫大漠和戈壁荒原,他们的英名已与“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永远为世人所敬仰。许多同志是“献了青春献
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表现出了无比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像孙继先、李福泽、栗在山、张蕴钰这样的老同志和不少科学家,在
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始终斗志昂扬,
从来无怨无悔。正是这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成为“两
弹一星”事业不竭的动力源泉,铸就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史
上的座座丰碑。他们在“两弹一星”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
奉献精神将永远彪炳史册,世世代代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两弹一星"即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更是一个伟大的集体.
本文来自作者[箫璃]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170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箫璃”
本文概览:1、王进喜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祖籍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1960年...
文章不错《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的感人事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