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中医科普深入人心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外,还在于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由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国度,破除迷信,揭穿江湖游医骗子的种种欺诈伎俩和冒牌“养生专家”的误导,显得格外重要,否则拱手相让,其结果将是历史的倒退,百姓健康遭殃;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中医养生之道和“治未病”方法有着迫切的需求;第三,中医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市场,走出国门,为群众所用,必须依靠中医药科普作为中介——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中医科普的重要。因此,国医大师邓铁涛道出了一句由衷之言——“中医学呼唤科普”。 做好中医科普,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即是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的位置,只有这样具有两翼的科学才能腾飞。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重科研,轻科普,不仅有人认为科研是大字辈的“大内科”,科普是小字辈的“小儿科”,甚至认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更有甚者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例如在“一要”中,马有度提出:“一个真正成熟的科学家,应该有两种高水平的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国外研究生毕业,不少都要交两篇科学文章,一是学术论文,一是科普文章,以考核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普及能力。因此,真正懂行的人称科普作家是科技队伍中的“特种兵”,是什么都能干,善于打硬仗的人。从“治未病”的角度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工”。 那么,解决了对中医科普认识上的问题之后,然后就是如何提升中医科普能力。马有度在其后“九要”中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科普要突出实用性。例如,马有度说:“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受众的实际情况,适合受众的实际需要;所谓‘用’,就是你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要适合应用,受众学了之后,拿来就能用。换句话说,读者读了你的文章,听众听了你的讲座,观众收视了你的电视节目,不仅从中学到了自己实际需要的中医药知识,而且用得上,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于铺天盖地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信息,群众不仅变得越来越实用,而且越来越实惠,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对我有用就行。所以它要求普及中医药知识时,必须切合群众养生保健实际,切合群众养生保健需求,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防病治病密切相连,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一定要注重实用性。 二是强调通俗性。通俗是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要方法,唯有通俗才能普及。这是因为,中医科普作品的对象非同学术论文,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属于外行人,所以一定要从专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让大家都能读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此,马有度认为,中医药科普创作有两个大忌:一忌教材翻版,二忌论文搬家。要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浅显地表达出来,必须做到通俗,才能使外行人明白,也就是常说的深入浅出。在内容上要适应读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切忌用过多的科学术语来说教,要多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知识和比喻说明道理。在结构上,说理要清楚,主次要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切忌故弄玄虚。在语言文字上,简明扼要,生动活泼,要善于用群众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举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例子,使读者感同身受,最容易理解,也最感兴趣。另外,中医药科普还要求区别对象,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三是讲究艺术性。科普作品,不仅姓“科”,而且姓“文”。作为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雅俗共赏,要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从而达到最佳普及效果。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为提高趣味性,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善于运用比喻,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联系寓言典故,成语谚语,来解说医学道理,启发人深省,可使作品增添奇异的光彩。 四是重视技巧性。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科普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去发掘金库,提炼精华,既要古为今用,又要西为中用,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中西互参,优势互补。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短小精悍,长文章,报刊难采用,读者不喜欢,短文章,报刊常采用,读者也爱看,特别是属于“豆腐干”的千字文,大众尤其喜欢。写好千字文,马有度提出了“三精心”的要点。一要精心标题,常言道:“买书看书名,阅报看标题”。标题的锤炼,可以占到文章50%的效果,尤其是精彩的标题,可以迅速抓住读者,引起强烈的兴趣,使人们产生一读为快之感。二要精心写作,这是进行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点。他论述道:“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值得我们借鉴。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小巧、俊美,像凤头一样;中心段落要充实、丰满,像猪肚一样;最后结尾要响亮、有力,像豹尾一样。三要精心修改,初稿完成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修改。先读给亲友听,送给专家审,自己更要反复看,修改增删。正如马有度所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一说秋冬进补,很多首先想到吃人参、阿胶、鹿茸等名贵中药材。其实,在大自然中有一种东西对人体健康特别好,比喝参汤还要滋补,它就是冬天的阳光!

立冬后,日照逐渐减少,阴天的时间增多,所以民间有“冬阳贵如金”一说。珍惜每一天的冬日阳光,坚持晒太阳就是最省钱的冬季养生方法。

冬日阳光带给人体至少4个好处

好处1:提神,改善气血

冬天万物萧瑟,有的人常常精神不佳,昏昏欲睡,总是一副疲乏的状态,特别是老人容易出现精神抑郁。究其原因除了与冬天天气寒冷导致人的活动量减少,还与人体接受阳光照射不足有关。

冬日暖阳照在身上是非常舒服的,阳光可以唤醒沉睡的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使人精神振奋,舒展心情。

久坐办公室,容易面无血色,适当晒太阳可以增强人的神气,改善气血循环。

好处2:预防佝偻病

宝宝出生后,除了需要丰富的营养,还需要一定户外活动量,不然容易罹患佝偻病。育儿专家一致认为,经常晒太阳是预防佝偻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冬天出生的宝宝,要注意多晒太阳。

好处3:预防骨质疏松症

阳光可以帮助人体产生维生素D,促进补钙,对骨骼的发育和健康非常重要。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绝经女性都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冬天多接触阳光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好处4:杀菌

冬天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疾病,流感、麻疹、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等。而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一种天然杀菌剂,可以杀死多种细菌、病毒。

怎样晒太阳更健康?

相比中国人,欧美国家的人是非常喜欢晒太阳的。很多美眉不仅夏天拼命防晒,冬天也害怕见阳光,担心长斑、皮肤变黑等。

事实上,适当晒太阳,不是暴晒,对健康有益无害。下面介绍冬天健康晒太阳的几个技巧:

窍门1:以背部对着太阳,不要仰脸正面迎着阳光。冬天可以披着围巾,适当遮盖裸露的背肌,每次晒太阳控制在30分钟――60分钟,这样既不会晒黑,又很健康。

窍门2:选择上午时间晒太阳,早上8点到10点的冬阳是最温柔的,正是为身体补充维生素D的大好时光。

窍门3:中午晒太阳一定要选择阴凉的环境。国医大师邓铁涛常常在11点――12点这个接近中午的时间,在林荫道边晒太阳,他认为在一天当中,午间阳光的阳气最旺盛,此时接受阳光照射可以补充人体阳气不足。阳气足,则百毒不侵。

本文来自作者[苍逆独尊]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1718.html

(10)
苍逆独尊的头像苍逆独尊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苍逆独尊的头像
    苍逆独尊 2025年09月29日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苍逆独尊”

  • 苍逆独尊
    苍逆独尊 2025年09月29日

    本文概览: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

  • 苍逆独尊
    用户092912 2025年09月29日

    文章不错《怎样才能让中医科普深入人心》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游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