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作者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绘了满井的初春景色,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早春图”。学习时,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探究本文的写景特色:
角度一:写景顺序,借景抒情。
描写景物一定要把握好景物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课文第二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在描写满井早春的景物?
顺序一:春水、春山、春柳、春苗等自然山水风光—→人文景观(游人)—→鱼鸟等自然景观;
顺序二:远景春水、春山—→近景柳梢、麦田。
角度二:生动比喻。
描写景物一定离不开修辞。本文新鲜贴切的比喻使满井早春的景物更形象更有韵味。试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时运用到的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角度三:动静结合、声色兼备。
作者在描绘满井早春景物时,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对其梳理分析。
(提示:动——游人、鱼鸟;静——春水、春山、春柳、春苗。)
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写作手法: 1、关于白描: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峟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至于章法上有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
本文来自作者[苏沫若]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185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苏沫若”
本文概览:《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作者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绘了满井的初春景色,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早春图”。学习时,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探究...
文章不错《满井游记的语言特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