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台风影响
2005年夏秋共有五个台风(海棠、麦莎、泰利、卡努和龙王)登陆浙闽沿海并对我市造成影响,近五十年来仅次于1990年(1990年共有六个台风影响我市)。其中以登陆福建连江的“海棠”和登陆福建莆田的“泰利”影响最为严重。“海棠”造成了青田的特大暴雨,日雨量达到246.7mm;“泰利”台风是2005年对我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天气过程。受“泰利”影响,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东南部地区还出现了连续的大暴雨,尤其是景宁,历史上罕见的短时强降水致使景宁县城一度成为一片汪洋。
二、主汛期连续暴雨
6月18~22日我市南部地区出现了仅次于1998年主汛期连续暴雨过程的持续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其中庆元出现了连续的暴雨过程,过程雨量高达456.8毫米。受连续强降水影响,我市的龙泉、庆元、景宁、云和、青田、莲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其中西南面的庆元、龙泉、景宁、云和等地更为严重。
三、寒潮大雪
1月13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全市普降中雪到大雪,局部暴雪,全市九县(市、区)城区积深度都超过了8厘米,最深的达19厘米(缙云)。
3月10~12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寒潮大天气,全市九县(市、区)的日平均气温48小时下降幅度都在10.5℃以上,最大的达13.6℃(庆元);11日下半夜到12日上半夜,全市普降中雪到大雪,局部还出现了大到暴雪,九县(市、区)城区积雪最浅的也有3厘米,最深的达10厘米(遂昌)。这次大是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3月份出现的积雪面积最大、深度最深、时间最迟的一次过程。
四、春季强对流
5月1日中午12点20分左右,丽水市区出现局部短时雷雨、大风、冰雹天气,瞬时极大风速达30.3米/秒(11级),这是近三十年来丽水测站实测的极大风速最大值。12~13时一小时雨量达33.5毫米。受此次强对流天气影响,丽水市区及周边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据统计,全区农作物受灾123公顷,损坏房屋389间,直接经济损失668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52万。
五、“秋老虎”
9月份全市气温明显偏高(各县市均偏高2.3℃,市区偏高最多达3.4℃);9月12日至10月1日期间,丽水市区和龙泉均出现了11天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破历史同期纪录(1955年连续10天)。丽水市区9月份月平均气温高达28.0℃,突破27.4℃的历史极值;10月1日的日最高气温高达37.1℃,突破36.4℃的同期历史极值;11月上旬平均气温达21.2℃,较常年偏高4.7℃,创历史新高。“秋老虎”天气明显。
六、低温冰冻
受融影响,1月1、2日全市九县(市、区)的最低气温都在-3.4℃以下,最低达-7.7℃(遂昌),1月16日全市九县(市、区)的最低气温也都在-2.9℃以下,最低达-4.8℃(遂昌),全市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低温冰冻天气。
受冷空气影响,3月6日全市九县(市、区)的最低气温均低于-0.9℃,最低的达-3.5℃(云和);受寒潮降温和融影响,3月13、14日全市九县(市、区)的最低气温也都低于-0.6℃,最低达-2.8℃(缙云),各地均出现了较明显的春寒天气。
12月中旬受不断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全市各县(市)13~19日连续七天的日最低气温均低于零度(其中遂昌和缙云为连续八天,19日遂昌的最低气温达-6.1℃),受连续低温影响,庆元百山祖500多米长的百瀑沟全部结冰,其中最为壮观、高达50米的千层瀑亦是冰雕玉琢。
七、连续阴雨寡照
1月18~27日、2月6~18日以及2月23~27日全市出现长达1个多月的连续阴雨寡照天气。
11月份我市出现少有的连续阴雨寡照天气,月雨日为历史次大值,月日照时数为历史次少值,从11月6日到20日几乎无日照。冬季作物及大棚作物受到很大的影响。
八、春季高温
4月上旬以及下旬全市出现持续晴热少雨的高温天气,4月8日莲都区出现33.7℃的高温天气,一举突破1988年4月10日创下的市区同期日最高气温33.1℃的历史纪录;4月下旬莲都区两度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4月21、29日分别达到35.6℃和35.0℃。
谁知道有记载的台风有多少次?
截止至2019年6月12日,登陆中国的超强台风有:
1、1956年,台风温黛,登陆浙江,强度60m/s。
1956年的第12号超强台风,当年美国关岛给出的命名是“Wanda”,多被翻译为“温黛”,老一代人习惯称之为“八一大台风”,因为就在1956年8月1日24点,以55米/秒、923百帕这样超强台风的强度登陆了浙江象山。
在其登陆当天,8月1日02-14时依然保持着921百帕、70米/秒的强度,在登陆前4小时,8月1日20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有65米/秒。由于风速极大,象山石浦站风速仪在登陆当晚损坏,最终被定为55米/秒。
2、1973年,台风玛琪,登陆海南,强度60m/s。
1973年第14号热带风暴,于当年9月12日08点在菲律宾吕宋岛附近生成,之后一路西行,强度快速加强,在13日20时(生成36小时以后),就达到了60米/秒,超强台风的级别,并在14日凌晨4-5点,以其生命史中最强姿态在海南琼海登陆,登陆后横穿海南,10小时以后从海南的东方县出海,进入北部湾。
这个超强台风特点是生命史短较,个头小,影响范围小,仅仅是海南和雷州半岛出现了7级以上大风,即便是海南岛,也并非全岛都出现了暴雨和大暴雨。但是由于强度大,破坏力强,登陆时是凌晨,损失依然十分惨重。
3、2006年,台风桑美,登陆浙江,强度60m/s。
2006年第8号热带风暴“桑美”是当年8月5日20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之后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不断加强,8月9日晚加强为超强台风,之后于8月10日17时25分登陆浙江苍南县马站镇,从登陆时中心气压(920百帕)和中心附近最大风速(60m/s)来看,都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
浙江东南沿海和福建东北部沿海部分地区的风力有11~12级,局部地区风力达14~17级;福鼎市10日17~20时连续3小时阵风风速超过40米/秒。浙闽两省观测到的最大风速均打破了两省极大风速的历史记录。
4、2014年,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强度72m/s。
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三次强势登陆我国,成为建国以来登陆中国最强台风。造成海南、广东、广西的59个县市区、742.3万人、468.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5.5亿元,并导致南宁发生海变,城市内部被淹,损毁严重。
扩展资料:
超强台风威马逊(72m/s)登陆中国后,打破了2006年台风桑美(60m/s)的记录,成为建国以来登陆中国最强台风。
威马逊两度出现临岸急剧增强的情况,分别在穿越菲律宾中部及中国海南岛前出现,造成海南、广东、广西的59个县市区、742.3万人、468.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5.5亿元,并导致南宁发生海变,城市内部被淹,损毁严重。
由于威马逊给中国华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根据台风命名法中退役规则,威马逊被除名,替代名Bualoi,其意为泰式鲜奶。
百度百科-超强台风
闽南网-台风之最:登陆我国最早最晚最强台风 盘点被除名台风
台风玉兔是否被除名?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造成菲律宾、华南、越南共127人死亡。 2008年第8号强台风“凤凰”,造成台湾、安徽、江苏至少13人死亡,福建地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2008年第6号台风“风神”,造成广东、湖南、江西至少30人死亡,财产损失巨大,降水量破记录。 2008年第1号台风“浣熊”,建国以来第一个4月登陆我国的台风,造成华南至少5人死亡以及人员失踪,经济损失巨大,广东一水库由于蓄水过多而不得不溃坝,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造成华南历史上4月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降水破历史上4月记录。 2007年第9号超强台风“圣帕”,造成东南沿海至少39人死亡,经济损失较大。 2006年的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宾、台湾、中国东南部总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亿美元的损失。 2006年的8号超强台风“桑美”(Saomai),在马利安那群岛、菲律宾、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省总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05年的19号超强台风“龙王”(Longwang),给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造成大风大雨,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 2004年的14号强台风“云娜”(Rainne),“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东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 2003年的13号强台风“杜鹃”(Dujuan),先后3次登陆广东,给我国华南地区造成重大灾害和财产损失。造成38人死亡。损失达20亿元。
麻烦采纳,谢谢!
台风玉兔没有被除名。
被除名的台风有海燕等。
截至2013年,历史上被除名的台风具体如下:
2012年第24号台风“宝霞”(超强台风)在菲律宾棉兰老岛影响620余万人口,造成1000人以上死亡,房屋6万间全倒、9万间半倒,经济损失近十亿美元。(柬埔寨命名)
2011年第21号台风“天鹰”(强热带风暴)在菲律宾棉兰老岛造成1200人以上死亡,财产损失占到全年西太热带气旋总数75%以上。替补名“天鸽”(Hato)。(日本命名)
2010年第11号台风“凡亚比”(超强台风)在中国东南部、台湾总共造成101人死亡,41人失踪。因灾伤病328人,紧急转移安置12.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1.5亿元人民币。其替补名为“雷伊”(Rai)。(密克罗尼西亚命名)
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闽、浙、赣造成巨大损失,遇难人数600人以上,8000余人被困,造成台湾数百亿台币损失,大陆损失近百亿人民币,被除名,替补名为“艾莎尼”(Atsani)。(泰国命名)
2009年第16号台风“凯萨娜”造成菲律宾、南海诸岛、越南共计402人死亡,造成农业经济损失重大,替补名为“蔷琵”(Champi)。(老挝命名)
2009年第17号台风“芭玛”(超强台风)造成菲律宾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台湾降水量打破全年记录,给海南、广西等省造成一定洪涝灾害,经济损失惨重,死亡441人,替补名为“烟花”(In-Fa)。(中国澳门命名)
2006年第1号台风“珍珠”(强台风),在菲律宾、中国东南部、台湾总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亿美元的损失,替补命名为“三巴”(Sanba)。(中国澳门命名)
2006年第4号台风“碧利斯”(强热带风暴),在菲律宾、中国东南部、台湾总共造成800多人死亡或失踪以及44亿美元的损失,替补命名为“马力斯”(Maliksi)。(菲律宾命名)
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超强台风),在马利安那群岛、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省总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替补命名为“山神”(Son-Tinh)。(越南命名)
2006年第16号台风“象神”(超强台风),在菲律宾、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国总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替补命名为“丽琵”(Leepi)。(老挝命名)
2006年第22号台风“榴莲”(超强台风),在菲律宾、越南、泰国总共造成于819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计,替补命名为“山竹”(Mangkhut)。(泰国命名)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强台风),给我国华东地区造成重大损失。40万人被撤离,上海地铁停运。仅浙江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元(其中宁波损失27亿元)。江苏发生狂风暴雨天气,并且造成经济损失达12亿元。替补命名为“帕卡”(Pakhar)。(老挝命名)
2005年第14号台风“彩蝶”(超强台风),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替补命名为“杜苏芮”(Doksuri)。(韩国命名)
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超强台风),给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造成大风大雨,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替补命名为“海葵”(Haikui)。(中国命名)
2004年第1号台风“苏特”,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带来一定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替补命名为“银河”(Mirinae)。(韩国命名)
2004年第8号台风“婷婷”,造成日本南鸟岛4人死亡,多人受伤,并造成一定自然灾害。替补命名为“狮子山”(Lionrock)。(中国澳门命名)
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强台风),“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东南沿海。造成1
本文来自作者[言龙云]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2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言龙云”
本文概览:一、多台风影响2005年夏秋共有五个台风(海棠、麦莎、泰利、卡努和龙王)登陆浙闽沿海并对我市造成影响,近五十年来仅次于1990年(1990年共有六个台风影响我市)。其中以登陆福...
文章不错《浙江丽水的9月9日到9月13日的天气预报资料谁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