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霍去病石刻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
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
扩展资料:
建筑特点
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便撒手西归。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
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
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
百度百科-霍去病墓石雕
泰山石刻的特点体现在:书法艺术、形态、制作角度及内容方面,具体如下:
1、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
泰山石刻无疑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以浑厚雄健的笔法风格著称于世,这种风格既体现了古代书法家们深厚的书法功底,也展现了他们宽广的艺术视野。字体力度强劲,每一笔都仿佛有千钧之力,每一划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力量。
笔画粗犷有力,不拘一格,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狂风骤雨的激情。这种笔法透露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仿佛能让人看到泰山的巍峨耸立和云海翻涌。
这种雄浑大气的书法风格与泰山之壮丽景观相互呼应,彼此衬托,因此被称为“泰山笔法”。在这里,书法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无论是悬崖峭壁上的大字题刻,还是山路旁的石碑铭文,都充满了艺术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
2、在形态角度来看
泰山石刻的字体挺拔刚劲,笔画有力,线条直立峻峭,如同泰山的山峰一样,直插云霄。这种线条的高峻和挺拔,使得整个字体在纸面上形成了一种高悬挺拔的特色,给人一种仰之弥高的感觉。这也是“泰山笔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3、从制作角度看
石刻能就地取材,简便易行。泰山地区丰富的石材资源为石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书法家们因地制宜,利用石材的天然纹理和质感,创作出一件件独具特色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人工的精致,更保留了石材的天然之美,从而增加了名山大川的壮丽。
4、在内容方面
泰山石刻内涵丰富,无所不包。它们可以是歌颂帝王功德的颂德碑,也可以是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记事碑;可以是文人墨客的题名留字,也可以是诗人墨客的题诗刻石。这些石刻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为泰山增添了深厚的人文气息和书香韵味。
本文来自作者[硕超]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32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硕超”
本文概览:汉代霍去病石刻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
文章不错《简述汉代霍去病石刻的艺术风格》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