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定律的-道德的沦丧-

天变热了,笼子里的猴子们想冲凉却找不到地方。终于出现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HERO。HERO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的引来了一顿饱打。但在挨打的过程中,猴子们享受到了冲凉的乐趣。等身上的水干了之后,猴子A在无意中碰撞了HERO,使HERO又一次接触到了香蕉,于是,猴子们享受了第二次冲凉,HERO遭到了第二次痛殴。

在此之后,只要大家有冲凉的需要,就会有一只猴子X挺身而出,对HERO进行合理冲撞。

大家对HERO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平时大家会对HERO异常温和,以弥补在冲凉时为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它进行的暴力举动。

一天,在大家冲凉时,饱受折磨的HERO闻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别的猴子心有旁鹜时将香蕉吃了。而且此后没有了新的香蕉来填补空缺。猴子们陷入了另一个尴尬境地:没有冲凉的水,也没有香蕉,只有HERO。

于是,另一个规则形成了。猴子在烦躁的时候会痛打HERO出气,HERO不得反抗。

当笼子里的旧猴子被新猴子换掉时,新猴子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殴打HERO。

终于有一天,老天有眼,历尽沧桑的HERO被另一只猴子代替了。猴子们失去了发泄的对象,只能任意选取一个目标进行攻击。从此以后,笼子里的猴子们不吃不喝不冲凉,唯一的举动就是打架。

这就是道德的沦丧。

道德是怎么产生的?

 编者按:作者把一些心理学上的理论,运用到学生管理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湿猴理论?的启示》这篇教育感悟吧!

 ?湿猴理论?又称?湿猴效应?,说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挂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猴子(另一说电击猴子),而这五只猴子全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多次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成一只新猴子。新猴子看到香蕉就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暴揍一顿。因为那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要制止它。新猴子尝试了几次,每次都被暴揍。结果就是这五只猴子都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这只猴子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其他四只猴子也暴揍了它一顿。特别的是,那只第一次换进的猴子打得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第二只新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直到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扁。社会学家称这是道德的起源。我们不妨称之为?规则建立?。

 由此我想到,在学校的卫生管理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校园卫生在课前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课间往往一片狼藉。环境卫生天天打扫却天天脏。原因就是打扫的速度赶不上乱丢垃圾的速度。看到丢下的一片垃圾,其他同学则往往受到 ?破窗效应?的暗示?别人可以丢我也可以丢。我们没必要上纲上线,说什么学生素质低下、品德恶劣。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成规则意识没有建立而导致的结果。这和?湿猴效应?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当然,我不是说像对待猴子一样采取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但是必要的规则意识一定是要树立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校管理工作才会轻松自如(学习管理也是如此)。领导和老师也没有必要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时时提日日说,学生耳朵磨成茧子结果也是收效甚微,也不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疲于应付了。

 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或者树立起正确的规则意识呢?大多数老师一遇到学生乱丢垃圾多是指责训斥,这也是一种管理方法,但是换来的可能是学生表面的顺从和屈服,背地里却是暗中逆反和破坏。这种暗地里的行为,可能更具破坏性,更让管理者头疼。具有建设性的做法是少指责,多指导,注意方法的引导。具体说来如下:

 学校要先找找自身的不足。学校的公共环卫设施是不是足够。是不是方便学生的使用。有些学生喝完了牛奶四处环顾却没有发现垃圾桶,于是顺手就把牛奶瓶放在花园的边上,或者随手放在窗台上。学校工作的疏忽缺漏也是导致学生不良习惯原因之一。

 加大检查力度。把检查常态化、机制化。学校主要活动通道、场所等,课前、课间、课后等几个时间段都要有人监督记录。垃圾桶的清理和摆放都要任务到人,做到专人管理,也一并列入检查内容。许多学校的?红领巾监督岗?环保志愿团?都开展得很有特色。这项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有学生独立来运作。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是这种文明的建立之初无不是在高压和强制之下实现的。所以规则意识的建立也要从强制性要求开始的。等规则意识初步建立起来之后,再慢慢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养成习惯。在越来越好的环境中,积极的环境暗示,好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心理学上有个?21天法则?,意思是一个人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只需要坚持21天,21天习惯就可以稳定下来。自己的刻意遵守和别人的监督提醒都将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和巩固。在这样氛围中,环保的理念慢慢会深入人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即使师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养成教育都会一届又一届流传下去,不会因老师或者领导的变动而变动。

作者|郑标工作室冷兴龙

公众号|太和教研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猴子定律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说和道德的起源有关呢?

道德品质的概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论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这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一个人按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合乎道德的;一个人不按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或是直接违反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不道德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各个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是伦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常常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采取某些有关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道德品质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有关道德的行动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道德品质作为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既依存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条件,也有赖于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道德品质就成了心理学的一些分支(如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所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基本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说来,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之下,通过一定的练习和锻炼形成起来的;同时,道德行动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学生具有道德品质不只是具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而且要表现为道德行动,许多道德行动还应该培养成牢固的习惯。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每达到一定的时间或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有着质的区别,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当然,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各个不周方面去进行,有时可以从培养学生道德行动和习惯开始,有肘可以从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着手,有时可以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做起,不能机械地遵循由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动和习惯的途径。但是只有在这些基本的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

在我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和周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条例明:确规定的。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由于心理活动的某些特点,道德认识同成人往往并不完全相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表现出来的行动的特征,尽管家长和教师都很熟悉,但可能并不真正理解它。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时,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发展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由社会影响和教育要求直接转化的简单过程。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依赖于各种外部条件,同时也依赖于学生本身的各种内部条件。

1.《五只猴子》并非什么动物科学实验,它只是一则寓言故事。你可以从这则故事中受到某种启发,但那并不是什么真实状况。所以,这个“道德起源”就不要信以为真了。2.这个寓言故事的创作,是建立在“进化论”和“无神论’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本身并不靠谱,除非你相信人是动物的变种,是动物。否则,什么与之相关的起源,道德,信仰,迷信都是胡扯。3.信仰是个体生命追求永恒的灵性体验,表现形式即现代的普世宗教,例如如基督教信仰上帝;迷信就是个人信仰的歧途,表现形式为拜物、拜偶像,例如崇拜金钱、以某个人为偶像等等,以取得现实的某种好处。

本文来自作者[芷珍]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3549.html

(3)
芷珍的头像芷珍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芷珍的头像
    芷珍 2025年10月10日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芷珍”

  • 芷珍
    芷珍 2025年10月10日

    本文概览:天变热了,笼子里的猴子们想冲凉却找不到地方。终于出现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HERO。HERO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的引来了一顿饱打。但在挨打的过程中,猴子们享受到了冲凉的...

  • 芷珍
    用户101007 2025年10月10日

    文章不错《猴子定律的-道德的沦丧-》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游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