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
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
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
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扩展资料: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
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的一则故事 不要太长200、300字就行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方面为我国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们都知道他在官场上虽然不是十分的得意,经常因为各种事情或者被人陷害而被贬,但是在诗歌方面他有自己独特的造诣。
但其实杜甫并不是从小到大都是一个非常擅长做诗的诗人,相反,他小时候是非常的调皮的,他到了五六岁的时候都不能背出一首完整的诗,并且如果让他坐在板凳上好好的学习的话,这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的爷爷知道后就非常的生气。所以他的爷爷就对他管教十分的严厉,在他爷爷严厉的管教下,他才渐渐的开始作诗,他练习的习作曾经装满了整整的一麻袋。也是通过这段经历,他对做诗也是有自己的心得,并且他在诗中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比如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想要做好事就要读很多很多的书,只有读的书多才能够做出好的诗。
杜甫小时候父母早逝,是他的姑姑带着他长大的,而有一次因为杜甫和他姑姑的孩子同时生了病,而且是一种流行病,致使他们躺在床上很多天都无法起身,身体也是非常的虚弱,只有一种草药才能够救他们的命,所以杜甫的姑姑就没日没夜的出去找草药,找的过程也是十分的艰辛,吃了很多的苦头,但最后曹校找到了之后,只能够救活一个人,摆在面前的这个选择题是十分难解的,但杜甫的姑姑却选择了救杜甫,最后他姑姑的孩子去世了,而杜甫却活了下来,这件事对杜甫的触动是非常大的,通过这件事情也为杜甫以后忧国忧民的心理埋下了种子。
而且杜甫在长大的过程当中是非常调皮的,时常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去打枣子吃,通常他都是爬到树上去给人打枣的人。他7岁的时候便写下了第一首诗写的是凤凰,但是已经失传了。
关于杜甫的一则小故事
说,一个冬天的某一天,下着鹅毛大雪,杜甫有事要去一个叫梅岭的地方.他雇了一顶四人抬得轿子,就上路了.
行进途中,雪越来越大,鹅毛似地雪片飘飘洒洒,天地间的一切都被皑皑白雪笼罩,一位轿夫突然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片片片片片片片.
接下来,轿夫就不知道怎么接了.憋红了脸苦想.
杜甫在轿里看看了不远处的梅岭,苍茫隐晦,巍峨壮观,就接道:“雪落梅岭形不见.
那轿夫一听,觉得对的非常好,就是啊,虽然在空中是鹅毛般的雪片,可落在山岭之上,便和地上的大雪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哪片了.他就想这个坐轿的是谁啊,当今只有诗圣杜甫杜少陵有这样敏捷的才思,他也接道:“此人莫非杜少陵?”
杜甫笑了笑,就接出了最后一句:“然然然然然然然.
那么把这四句合起来,就变成了一首比较有意思的诗.
公式 1
片片片片片片片
雪落梅岭形不见
此人莫非杜少陵
然然然然然然然
本文来自作者[是丽华吖]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45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是丽华吖”
本文概览: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
文章不错《杜甫的一则故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