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声简介?

 蔡国声,男,1944年12月出生,浙江定海人。

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理事、文博系副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民间收藏丛书》主编、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及上海电视台《好运传家宝》栏目的特邀专家。并担任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顾问及特聘教授。从事文物、古玩鉴定及书法篆刻四十余载,融钟鼎、权量、钱币、碑碣于一炉,涉古今名家之精髓,勤奋专研、锲而不舍,触类旁通化为自己的风格,书法作品多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展,并入选《中国当代墨宝集》、《当代书法精选》。鉴定专业方面的文章,作品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上也常有发表。从九十年代起,陆续创作出版了近二十部精辟的专业著作,以及三套有关收藏专题讲座的影视光碟,这在古玩鉴定领域实属罕见,也是他被赞

誉为“高产专家”。

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几十年如一日的忠诚于本职业专业,积累了过硬的技艺功底,在专业领域中得到了同行的瞩目。获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古玩鉴定领域的****。

文物鉴定领域,有哪几个大师级别的人物?

央视的《寻宝》栏目让蔡国声的名字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他一直在谦虚地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回顾他的人生之路不难发现他的生命似乎一直在和文物古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成年后的他一刻也没离开过这个行业。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中国鉴宝界的****,一同分享他的成长之路。 1962年高中毕业的蔡国声响应党的号召,进入陌生的上海古玩市场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参与我国文物工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距老家浙江定海的大都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年仅18岁的蔡国声没想到,自己以后的生活竟然将完全投入到古玩文物这行。

上海市古玩市场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些新到的“知识分子”,由于他们文物知识匮乏,领导决定对他们实行“半工半读”即半天工作半天学习。蔡国声回忆道:“那时候我们半天的时间去照顾文物店的正常运营,另外半天时间就是学习文物知识,涉及陶器、瓷器、钱币、古玩、珠宝等各个方面,教我们课程的老师都是当时的名家、大家,像周仲英、薛贵笙、朱念慈、戴宝庭等悉数在列,并且我们的学习有严格的考试程序,还会召开家长会以督促大家的学习。”不时有来上海看望他的老同学不解地问他:“团支书,你怎么在故纸堆里做起了老头子才做的工作?”蔡国声解释说:“当时毛主席号召大家要学习雷锋精神发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风格,我想既然自己到了这一行就应该好好干下去。”

在各位老师的引导下,朦朦胧胧闯进古玩文物行业的蔡国声第一次见识了文物的博大精深,用他的话说“真的大开眼界,觉得自己日后有了奔头”。浩如烟海的文物知识让年轻的蔡国声深深痴迷,他不仅在专业学习上勤于钻研,而且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他也选择了在上海博物馆度过。“当时就是对文物着了迷,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文物知识学习上。”蔡国声说自己对当年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文物可以说如数家珍。

辛勤的努力加上大师的指导,进步飞快的蔡国声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提拔。1966年蔡国声便做了上海市古玩市场团支部书记,所在支部被评为上海市“四好团支部标兵”,上海的《支部生活》杂志还对他做了专题介绍。“当时我们普通员工的工资是36元,我的工资是43块5毛,据我了解公司只有三个人能拿这么高的工资。”蔡国声说:“在上海古玩市场的日子,让我领略了文物的魅力,在大师们指导下的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很庆幸能得到大师们的真传,没有他们的指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用老子那句经典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来形容“文革”期间的蔡国声再恰当不过。

“文革”开始后,蔡国声的父亲被划为资本家,蔡国声也成了“黑六类”,原本殷实的家庭一下子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蔡国声的兄弟姐妹都插队到了农村,生活和家庭的巨大变化让年轻的蔡国声一下子无法接受。“当时就觉得自己的政治前途可能会因此断送,并且当时我从事的文物事业又属于‘四旧’,所以整个人觉得以后的日子突然没有了希望。”

失落的日子里,蔡国声开始努力练习毛笔字,“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练过1个多小时的字后再去上班,晚上吃过饭后继续练字,这样的日子一直坚持了下去。”练字的同时蔡国声还结识了上海众多的书画名家,当时的特殊氛围让老书画家们失去了展示的舞台,年轻的蔡国声凭着自己上进心赢得了他们的喜爱,并且得到了许多名家的亲传。开始时蔡国声的魏碑一直像是无力的楷体字,胡问遂指导说:“年轻人,你用隶书的笔法去写楷书,这样写出的字体就是成功的魏体字啦。”回忆起这件事,蔡国声感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练得一手好字,也让蔡国声在以后的鉴宝生涯中对有文字结合的文物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由于此前的出色表现,蔡国声被借调到上海市抄家物资文物清理小组参与文物整理、归类工作。彼时上海素有“中国文物半壁江山”之称,清理小组所管文物让蔡国声又一次开了眼界。“真是眼花缭乱,当时觉得自己就像是掉到白米缸的老鼠一样。”有了这个绝好的机会,蔡国声当然不会放过,工作之余他便日夜翻抄古书籍、拓碑文、印图章……得天独厚地留下了丰盛的文物资料,这也为他日后的书籍出版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宝库。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整个中国看到了新的希望,蔡国声也是其中之一。全国上下的拨乱反正工作不仅为蔡国声一家正了名,而且蔡国声又一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用。在上海友谊商店获得新工作的蔡国声不久便被党委书记推荐加入了中国***,然后凭借出色的表现很快得到了评先进、提干的机会,之后蔡国声被安排到了一家仿古工艺厂做厂长。

接手仿古厂之后,蔡国声发现厂里的工人大多是“上山下乡”的返沪青年,很多人都是因为“文革”失去了学习机会,他便提出让大家再学习的计划。为了给青年工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蔡国声通过私人关系请来一些书画名家给大家作辅导,通过精心培养,蔡国声的仿古厂在为国家做好创收的前提下,同时也涌现了不少文艺界的名人。

蔡国声说:“仿古厂做厂长的经历让我对现在的鉴宝工作更加的自信,因为通过这项工作让我更加清楚地明白了一些文物的制作流程,这种经历不是每个鉴宝家都能拥有的。”

退休后,蔡国声并没有离开工作了半辈子的行业,而是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文物,同时把自己的经验编辑出版和更多的人分享,蔡国声出版《珍宝鉴别指南》、《古玩与收藏》、《蔡国声隶书阿房宫赋》、《过眼云烟录——蔡国声谈古玩鉴赏》等书二十余本,这在文物界堪称一个奇迹,蔡国声早已成为中国鉴宝界名副其实的****。

书画作品受到热捧,而包括瓷器在内的杂件最后成交却乏善可陈。蔡国声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杂件讲究传承有序、赝品太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用于艺术品造假,对艺术品真伪的鉴定难度越来越大,没有足够的水平和能力将会阻碍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是蔡国声认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在不停的造假识破的过程中,这个领域才会不断发展。

孙瀛洲先生绝对是超越大师级别的鉴定大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孙瀛洲先生就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先于他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瓷器。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有一次孙先生让人们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一些明清的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人们打乱摆放次序,他闭上眼,转过身来,用手摸,并准确地说出各自的名称。

除此之外,孙瀛洲先生将自己多年收藏的3000余件文物慷慨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充实了院内的文物收藏。其中仅陶瓷一项就有2000件之多,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

老先生不仅在文物鉴定上有高超的技艺,他的爱国之心也让人感动和敬佩。

本文来自作者[一哲大叔]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1253.html

(11)
一哲大叔的头像一哲大叔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一哲大叔的头像
    一哲大叔 2025年09月26日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一哲大叔”

  • 一哲大叔
    一哲大叔 2025年09月26日

    本文概览: 蔡国声,男,1944年12月出生,浙江定海人。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理事、文博系副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民间收藏...

  • 一哲大叔
    用户092604 2025年09月26日

    文章不错《蔡国声简介?》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游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