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影响的深化,对“网络文学”内涵和外延的探讨已成 为文学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近几年来,对于网络文学理解的视角各异,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学也是众说纷纭。这里对“网络文学”直接进行界定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是以海南师范学院的陈海燕(1999)为代表,从文学载体和传播媒介出发,认为所谓网络文学,“一般是指主要发表在网络上(文学网站或个人主页)的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与以印刷业为依托的传统文学的区别不是在它的内容上,而是在于它的形式,即它的刊发载体和相应的表达媒介及表达手法”。彭元明(2001)认为“凡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均可称作网络文学”,这种看法只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媒介特征,是一种过于宽泛的界定。
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学是在网上原创的以数字文本形式存在的各类文学作品(杨新敏,2000)。“在网上”这三个字强调了网络文学在网上写作和传播的原创性,此处所谓的“原创”即指产生于网络内、由网民创作并通过网络媒介得以传播的文学。郭炎武(2001)认为“网络文学是在网上原创或改创的,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各类文学作品,从原创的角度涉及了网络文学的某种特质。从网站(或网页)的生存和发展看,原创作品网站建立的意义十分重大”。这种观点主要从网络文学作品(原创)的创作场所及所借助的工具的角度体现了网络文学的某种属性。
第三种观点是网易在举办“网络文学奖”大赛时对网络文学作了一个这样的界定:“网络文学既不是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搬到网上的文学,也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联手小说和多媒体剧本。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求。不光具有感性,又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谢有顺,2000)。这种观点强调了网络的存在对于网络文学的意义,而失去了对网络文学内在属性的把握。
第四种观点否定网络文学的存在,认为网络文学是一个伪概念。李敬泽(2000)对网络文学是否存在提出了质疑,“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这种质疑的观点是从文学的创作产生和内在本质上来理解网络文学的存在的,而这并不能突出这些作品与众不同的特征。也有从外延角度对网络文学进行阐述的。如吴晓明(2001)把网络文学分为三类:“一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网络,其代表有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形式;二是把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放在网络上,网络对于网络文学只是一种载体”。 这种观点,着眼于网络是网络文学(小说)作品在贮藏和整理方面的独特效能,比如大量的文学作品收藏站点;三是采用传统的文学手法创作并首先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这类东西最多,也最能代表网络文学。
网络小说的价值 网络文学和价值分析
1、网上阅读
好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信息范围囊括广生动形象;方便性,可搜寻内容,改变字体大小及字型;容量大,随时可网路下载,不受地域限制,省去舟车劳顿之苦;降低图书成本,价格便宜;设计精美,灵活多样,有多媒体功能;节省保存书本所需之空间;电子书实现了产品零库存,全球同步发行,购买方便快捷;节省纸张,减轻地球负担,零树木砍伐量,真正的环保低碳。
坏处:需要借助硬件设施,网络阅读环境可能会出现管理不严而出现低俗的内容,影响读者身心健康
2、传统纸质阅读
好处:随时随地想看就看,保留了人们最初的阅读习惯,利于眼睛的保护
坏处:携带不便,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树木资源
扩展资料:
网上阅读特点:
1、方便性,可搜寻内容,改变字体大小及字型,还可随身携带。
2、时间上,容量大,随时可网络下载,不受地域限制,传播速度快,搜寻内容速度比以往人眼搜索或书签搜索快,省去大量时间。
3、体力上,无论增加多少本电子书都是一样的重量,比过往纸质书重量上有优势。
4、金钱上,降低图书成本,价格便宜。看的时间越长用的电费越多。
5、空间上,节省保存书本所需空间。
1、新书写方式的诞生。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这种境况的出现,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有助于形成一种大文学观,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精神思绪和文化含量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拓开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书写,还往往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消费点。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同时,也立意追求经济利益,在渴求得到网友读者的认可和点击阅读的基础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作者与新型读者之间是相互契合的,你带动我,我带动你地旋转着向前,彼此啮咬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存在,由此而表征出来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约、社会心理的展开以及个体精神的张扬之间更为复杂的纠葛与互动。
2、新阅读形态的形成。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观看和阅读世界的方式,在这里,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并没有被摧毁,而只是以新的形态出现。这也昭示出了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一方面,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能够根据当代人的精神理想和现实追求,调整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使自身符合平民化的审美要求,在传播途径和吸引大众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型读者更多追求的是通过借助于电子屏幕的“看”这样一种便捷直观的方式,涵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达到自我认知与精神享受的目的。由此带来的是网络文学时代大众化与娱乐性的崛起,但对于网络写作中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相反,这实际上是依托于网络进行阅读的受众为愉悦身心、寻求心灵慰藉而关注自身的精神期待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积极尝试。
3、新批评空间的开拓。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还有一个新的特质,那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时代的变动以及文学内部的调整和文学自身的位移,给予了当下的网络文学丰厚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对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为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更多的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学批评亦然,这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以往的文学评论范畴所在。也就是说,文学论坛、文学网站和电子期刊等新媒介的生成,不仅能够通过特殊的机制化管理和集约型的作品生产、消费途径,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和阅读过程更为顺畅,阅读和观看的“快感”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而且为文学批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可以容纳更为大众化和平民性的话语,接受平实、朴素和直接的评论方式,建构多赢和互补的局面,甚至还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创作模式,即读者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对开放性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进而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本文来自作者[青夏]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168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青夏”
本文概览: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影响的深化,对“网络文学”内涵和外延的探讨已成 为文学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近几年来,对于网络文学理解的视角各异,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学也是众说纷...
文章不错《为什么说网络文学推进了文学的大众化的发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