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屋及乌 解释: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高山流水成语故事演讲稿求个题目!!急好的追加分不要直白的
岸然道貌 蔼然可亲 安然如故 蔼然仁者 黯然伤神
黯然失色 黯然神伤 傲然挺立 安然无事 黯然无色
安然无恙 黯然销魂 傲然屹立 昂然自得 昂然直入
昂然自若 比比皆然 不期而然 不轻然诺 不期然而然
勃然变色 勃然大怒 勃然奋励 不以为然 惨然不乐
超然不群 超然独处 超然独立 冁然而笑 超然绝俗
粲然可观 超然迈伦 怅然若失 怆然涕下 超然物外
浑然一体 混然一体 焕然一新 浑然自成 惠然之顾
浩然之气 寂然不动 迥然不群 截然不同 迥然不同
戛然而止 寂然无声 斠然一概 孑然一身 井然有条
憬然有悟 井然有序 计然之策 计然之术 岿然不动
溘然长逝 喟然长叹 溘然长往 岿然独存 慨然允诺
慨然应允 了然无闻 了然于胸 理所必然 理所当然
理之当然 毛发悚然 毛发耸然 毛骨悚然 毛骨耸然
毛骨竦然 茫然不解 靡然成风 靡然从风 茫然若失
靡然顺风 靡然乡风 靡然向风 茫然自失 漠然置之
判然不同 庞然大物 怦然心动 愀然不乐 确然不群
凄然泪下 愀然无乐 悄然无声 阒然无声 跫然足音
然荻读书 然糠照薪 然糠自照 任其自然 神采奕然
死灰复然 索然寡味 潸然泪下 肃然起敬 爽然若失
肃然生敬 索然无味 爽然自失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听其自然
泰然处之 嗒然若丧 突然袭击 同然一辞 陶然自得
泰然自若 坦然自若 恬然自足 蔚然成风 惘然若失
巍然屹立 想当然 习惯成自然 须眉皓然 兴趣盎然
轩然大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萧然物外 轩然霞举
欣然自得 兴味索然 兴致索然 俨乎其然 一见了然
舆论哗然 一目了然 隐然敌国 油然而生 袖然冠首
超然象外 超然远举 灿然一新 超然远引 超然自得
怅然自失 超然自逸 超然自引 春意盎然 处之泰然
道貌岸然 大谬不然 大缪不然 道貌凛然 道貌俨然
淡然处之 怛然失色 荡然无存 淡然置之 大义凛然
防患未然 防患于未然 防祸于未然 怫然不悦 艴然不悦
斐然成章 废然而返 废然而反 翻然改进 幡然改途
翻然改图 翻然悔悟 幡然悔悟 斐然乡风 斐然向风
忿然作色 怫然作色 果不其然 功到自然成 圭角岸然
果然如此 故我依然 环堵萧然 寒灰更然 浩气凛然
悍然不顾 涣然冰释 恍然大悟 豁然大悟 豁然顿悟
赫然而怒 霍然而愈 豁然贯通 惠然肯来 豁然开朗
豁然开悟 火然泉达 豁然确斯 酣然入梦 恍然若失
焕然如新 浑然天成 混然天成 浑然无知 豁然省悟
成语“长风破浪”的演讲稿
高山流水
English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成语故事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评委们,大家好!
我是丛台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徐舒扬。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给大家讲讲《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下面,我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成语的由来。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但始终没有一件事能做好。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像现在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听到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一个美。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绝对不能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贬低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bú xiào yǒu sān ,wú hòu wéi dà)
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事有三件,以不娶妻而无子嗣最重大。常用来劝告已过适婚年龄而还未结婚的人。 今多用以指未生男孩,断了祭祀祖宗的香火。
本文来自作者[忆山]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200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忆山”
本文概览: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
文章不错《语文成语演讲稿》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