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都不一样的:
1、西汉时期:十两银子是161.4克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十两银子是139.2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十两银子是441.76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十两银子是139.2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至清代:十两银子是373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1斤等于16两。两是东亚传统的质量单位,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
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两”为银质钱币的单位。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两”这两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百度百科-两
这个就得分时候了,通货膨胀是必须要考虑的!
我们需要一个参照物,比如大米,布匹这些生活必需品,以此来换算。具史料得知,在康乾时期,一升大米的价格差不多10文钱,而1000文为一两。而当时的一升大概重1.5斤。也就是说100两银子可以买到一万五千斤的大米。而现在咱们市场上普通大米的市场价格一般是2块,一万五千斤大米也就是三万块。所以如此看来,古代一百两银子也就相当于现在的3万块。
但是这样其实也不客观,由于消费观念不一样,人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了,更重要的是生产力不一样了。所以,物价方面不能等同而视之。
举个例子,比如房价,在清朝京城的方同样非常高,有权利才有地位,才可以在京城有一席之地,不是说有钱就可以的了。当然了,应该没现在厉害,比较房地产行业没那么发达,炒房客也肯定没现在多。乾隆时期,北京内城的新帘子胡同的4间瓦房价格在70两银子,差不多能达到一两银子一平米,所以100两能买100平的地,你现在3万块在北京,能买啥,一平米都够呛。所以那样算的话,一百两怎么也得500万往上!
再举个例子,中国现在的人均月收入大概在五六千左右,除去衣食住行,每月还有不少结余,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实际上清朝人的家庭月收入也就二到三两的样子,算起来也就不到一千块?各位不要觉得二三两就少了,人家呢可是实打实的银子。
如果说按现在物价来算的话,二两也就几百块,可是古代没有现在的科技,没有那么多的银矿,所以银子的量完全没法和现在比,所以他的性价比在古代就高了,换算下来的话一两银子的价值相当于现在的三千块,三万块甚至更多。
所以这是一笔很乱的帐,基本上是无法算出来的,得按参照物来看,而且只能作为参考。
本文来自作者[温子萱]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225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温子萱”
本文概览:每个朝代都不一样的:1、西汉时期:十两银子是161.4克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十两银子是139.2克王莽及东汉、...
文章不错《古代一两银子是多少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