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国家,历史上有这么深的一个文化的渊源,大家有一个共同点。我在日本,在韩国,我去看古迹的时候,不需要想到解释,每一个都认得出,意思也能看明白,汉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的载体。古代在交通情况,这么落后的情况下,居然有一个共同的文字。到了电脑时代,上了网,搞电脑的人,应该让汉字重新成为数码时代的交流方面。当然文字包括文学,包括艺术品,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CG,这三个国家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是用纸,用毛笔,水墨画,这些东西都是共通的。其实这些还只是一些形式。最主要的是,东方人的情感和他们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各种想法和想表达的意镜,有相当多相通的地方。
大岛景宏 过去我很有感触的是什么?大概是1874年左右,大清国和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中国派一个大师,文化传载是当时的一个大师,是一些学者们去日本作为外交官,所以日本有很多碑文是他们写的,全部是汉字,文人之间可以互相唱和,所以他们表达的那种情趣,唐诗、宋词,汉文、散文非常一致,当时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共同体,而现在借这个世界,这个网络世界打开。世界是共通的,打开电视,看到的是美国文化。但是亚洲这些有密切关系的文化,为什么不能重新找一找我们的共同点,这就是我们希望大家在一起经常交流。
主持人 需要这样一次交流,更多把以前我们共同的地方强调出来,然后再继续发扬这样一些共通的地方,让它创造更大的价值。
大岛景宏 我们的协会顾问,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说,我们应该在现在数码时代,把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中,东方文化的遗传质要找出来。要重新使它活过来,使得它能够遗传下去,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代代相传,不要在数码时代给断了,太可惜了。
主持人 谢谢您。
网友 这次在展会上展出的很多作品,他们是如何选择这样一些作品,如果他想参与的话,他的作品怎么能成为展品?
大岛景宏 这次我们的作品,大致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偏艺术,因为CG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偏艺术的那些作品,包括我们有不少径直化。这批作品大概有30副这样的作品,是我们日本艺术家做的,他们这些作品,在爱知博览会展出的,这次不少是美中大学数码艺术系学生的作品。另外,还有王玉冠先生的作品,他今年是61、2岁了,他退休之前,他觉得自己的一个理想是什么呢?
大岛景宏 就是要用数码的新工具,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所以他再一次拿起这个画笔,当然这个画笔是电子笔做画,因为他有根底,有修养,所以他可以做出很好的中国话。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数字中国画,简称为数字丹青。有了它以后,我相信不光是青少年,老年人,他们的艺术生活,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因为现在家庭有电脑的已经很多了,都有工具了,软件也很普及了,数码相机也很多。不会全部从零开始自己画,可以从素材上加工,王玉冠老师有很多作品非常棒,画得非常好。这次我们也为他专门布置了一个讲座。
大岛景宏 另外还有一些制作公司,他们是为搞设计这些,他们有作品在这上面展出。另外,这次还有不少科技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一个互动的作品。
韩国人喜欢表现、中国人性好含蓄、日本人性格被动,这种差异从何而来?跟三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日本人的棒球打得好,中国人乒乓球打得好,韩国人足球踢的好,这跟三国人的民族特性有什么关系?
中国是大陆,韩国是半岛,日本是岛国。这种地理上的区别,在民族性格方面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差异?
……
中、日、韩这东亚三国不仅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且在历史上同属汉文化圈,不论是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可以从另外两个东亚国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惜的是,三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亲如兄弟,敬如父兄,反而磨擦不断,殊为憾事。都说西方文化已经盛极而衰,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如果三国人不能互相了解,互相体谅,精诚团结,携手并进,又如何能顺应历史机遇,使东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书作者金文学出生于中国,朝鲜族人,留学日本多年,专攻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及文化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经历和学术背景使作者能够深刻地理解中、日、韩三国的不同之处,敏锐地发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细节,在书中,作者对东亚三国的文化、历史、传统、习俗、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有趣的对比分析,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诸多发现,读后给人以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首先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很复杂的。要说起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应该先从饮食文化说起,因为“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和动乱,我们看到西班牙斗牛士拿着红布就是向牛挑战,红色可以激怒斗牛,所以,中国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选择蓝色,因为他们觉得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在绘画和雕刻艺术上,中国画是泼墨写意,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现神仙可以飞行就在仙女的脚下加上几朵白云,体现飞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们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西方的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因为他们只有想到翅膀会飞。在雕刻作品中,中国人更注重想象力和意境,比如一个猴子蹲在马背上,它们的比例相差无几,只是表现了一种意境: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讲求写实和细腻,绝不会出项这种比例失调的艺术作品。中国人在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但西方人认为,介绍客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都有强加的感觉,介绍主要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本文来自作者[青夏]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345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青夏”
本文概览:这三个国家,历史上有这么深的一个文化的渊源,大家有一个共同点。我在日本,在韩国,我去看古迹的时候,不需要想到解释,每一个都认得出,意思也能看明白,汉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的载体...
文章不错《韩国文化分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