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1.关于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
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3.“山中人王维白。”(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6.关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
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
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
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
7.关于古诗文与名和字
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
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一句。
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语。
清代的奚疑,字子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语。
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语。
8.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清心,以示虔诚)、递上国书。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
9.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有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
10.关于中国古代的“养老”思想
这种“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有所体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反复阐述的观点,表现了他推行仁政、以儒家的仁爱思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
二、关于“课外延伸”
1.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的指示作用
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命名之初至少如此)。
2.对古代避讳问题的认识
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反映了我们民族崇尚礼仪的精神。但是,避讳不能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适得其反,变得可笑或者可恶了,如同钱良臣之子闹出的笑话一样。孔子的母亲名颜徴在,他在说话时都不避讳“徴”“在”二字,如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论语·八佾》,说“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他只是不同时称“徴在”而已,这样的避讳还是比较可取的。到了后世,避讳之风愈演愈烈。唐朝的李贺因为父亲名晋肃,与“进士”音近,迫于世俗的压力,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无缘仕途,英年早逝,韩愈愤然为其作《讳辩》一文以鸣不平。这样的“避讳”真是害人不浅。在现代社会,对父母名字的避讳也还是我们遵循的一条道德习惯,但也不能走极端,比如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该称名的时候就要称名。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罗氏之贤文言文
楼上说得很正确了。我补充一些材料供你参考,也许未来需要。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称谓大观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古代对人的称谓
1. 罗氏之贤文言文答案
罗氏之贤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
罗为县旧族,贤母少丧亲,姿端厚,有识度,年十三归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贤母事之孝敬雍顺,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归道。
舅姑喜,家政一任之。祖母晚病,手足痹不能举,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
饮食必执匙箸以进,久而不懈。贤母有知能,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
既而家浸盛,及处士蚤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贤母之教。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
家庭之间,出内有法,长幼有伦,遇人有惠,待宾客有礼,于是贤母远迩皆称焉。初,元季无政。
大家以赀结长吏,出之租税,俾小民佃者代输,里正因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为病。
会贤母家为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其半,不足宁出己粟以输。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日:“饥者众,而吾家幸有余,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
于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
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为之娶妇,使成家业。
如是者二十余人。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
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诸子解之。后或背负,绝不与较。
至不义人戒莫近,事于不可者戒勿为。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也。
家人指逾千,婢仆指称之,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无有怨者。(节选自《童贤母传》明?方孝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政一任之 一:全,都。
B.元季无政季:指后期或末期C.俾小民佃者代输代输:代理运输。D.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率: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饮食必执匙箸以进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①贤母事之孝敬雍顺②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C.①后或背负,绝不与较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D.①事于不可者戒勿为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童贤母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贤母躬抱持洗涤②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③不足宁出己粟以输④宜减息一斗⑤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 ⑥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A.①③⑥ 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贤母十三岁嫁到童家,恭敬孝顺老人,精心伺候生病的祖母,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为媳之道。B.童贤母明慧贤能,对子女悉心教诲,对家庭操持有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C.童贤母改变以前大户人家的做法,不用资财结交官吏,不剥削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专心管理乡甲事务,深受村民的拥戴。D.童贤母深明事理,告诫子女远离不义之人,拒做不合理之事,对家人奴婢关怀备至,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
参考答案与译文:1、C2、D3、B4、C 1、代输:代为交纳租赋。2、介词,对于。
A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目的。B①代词,他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C ①代词,有的人;②副词,倘或,如果。3、①说童贤母孝慈;②说他持家有方;⑥说他善于识人,与“乐善好施”无关,可排除。
4“里正”.即“里长”,对正直的人来说是一种差役,见《促织》中“里正役”的说法.且“专心管理”在文中无依据.只涉及她的“乐善好施”。C项说法有误。
、参考译文:童贤母.姓罗,是宁海县一个叫童释卿的处士的妻子.罗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童贤母非常孝顺恭敬地侍奉他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
童处士的祖母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她清洗。吃饭时,童贤母一定拿着汤匙或筷子亲自喂她,长久如此,从不懈怠,童贤母聪明能干,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筹划得都有条有理。
不久童家慢慢兴盛起来,等到童处士去世后,每个儿子长大了,娶妻生孙,全部听从童贤母的教诲。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
家庭之间,收入支出有规矩,长幼有序,对待别人有恩惠,对待宾客有礼节,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童贤母: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会动荡。大户人家都用资财结交官吏,应该交纳的租税,让租种自已田地的人代交,里长借此而获取好处。
每亩田地征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贫困不堪。正好赶上童贤母家里的人做里长,于是童贤母催民交纳租税,让减去一半,不够的宁愿拿出自己的粮食代交。
乡里的贫困老弱的人家依靠这而不至于生活困顿。明朝洪武初年,宁海以及邻县闹饥荒.乡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
当时童贤母家里有几仓麦子,她召集几个儿子说:“受饥荒的人很多,而我们家里幸好有很多麦子,怎么能够忍心借这种时侯来获取加倍的利息呢?你们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应该减去一斗的利息,来作为乡里人的表率。”于是大儿子尊从母亲的意思,和各个兄弟去做这件事。
2. 罗氏之贤文言文翻译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
罗为县旧族,贤母少丧亲⑴,姿端厚,有识度,年十三归⑵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贤母事之孝敬雍顺,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归道,舅姑喜,家政一⑶任之。
祖母晚病,手足痹不 能举⑷,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饮食必执匙箸以进,久而不懈。
祖姑心德⑸其所为,每私祝曰:“吾苦新妇无以报,愿汝有子有妇,咸若汝之孝敬。” 贤母有知能,遇女妹及族人亲戚皆有恩。
祖姑及舅姑卒,相⑹夫奉丧葬於内外,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既而家浸盛,生四丈夫⑺子。
子长,各有才智,好学问;训以礼义忠厚,尤有母道。及处士蚤⑻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贤母之教。
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作先祠、置祭器,以奉祖考。
家庭之间,出内有法,长幼有伦,遇人有惠,待宾客有礼,於是贤母远迩皆称焉。 初,元季⑼无政。
大家以⑽赀结长吏,出之租税,俾⑾小民佃者代输,里正因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为病。
会贤母家为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其半,不足宁出己粟以输。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⑿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
於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於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
数百里内贷麦者利⒀其息小,竞奔走焉,咸叹息以为童母己。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
为之娶妇,使成家业。如是者二十馀人。
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⒁诸子解之。
后或背负,绝不与较。至不义人戒莫近,事於不可者戒勿为。
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⒂也。家人指逾千,婢仆指称之,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无有怨者。
今年几⒃八十,子妇、及诸孙妇、男女数十人,曾孙七八人。奉养祗顺,不敢违,果若祖姑所祝。
名人士往来者,皆致拜而去,称贤母云。文化小常识舅姑:指公婆。
考查实词⑴亲――父母。⑵归――出嫁,古时女子出嫁称“归”。
⑷举――活动,动弹。⑸德――形容词作动词,感激。
⑹相――动词,帮助。⑺丈夫―古时称男子。
⑻蚤――通“早”。⑼季――名词,时代后期或末期。
⑾俾――动词,使,让。⒀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⒁属――通“嘱”。⒂逮――赶上,达到。
考查虚词⑶一――副词,全、都。⑽以――介词,用。
⑿若――代词,你,你们。⒃几――副词,将近。
(一词多义) 或:1、代词,有的人,有的。如“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本文),再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如“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等。
2、副词,也许,或许。如“后或背负,绝不与较”(本文),再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副词,间或,有时。如“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本文),再如“蛟或浮或没”(刘义庆《世说新语》)等。
4、副词,倘或,如果。如“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再如“或王命及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水经注》)。
5、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如“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贾谊《论积贮疏》),再如“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等。
6、通“惑”,迷惑。如“天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再如“别从车道,或失道”(班固《汉书霍去病传》)等 句子翻译 ⑴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
翻译这句话,要注意“异爨”在文中的意思。“异爨”是指不共用一个灶头,意思就是分家。
如“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归有光《想脊轩志》,童氏一家在童贤母的教诲下,和睦相处,因此童贤母虽然四个儿子,却并没有分家各过各的。本句应译为: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
⑵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翻译这句话,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倒装现象。
文言翻译除力求准确外,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凡有倒装句式(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的,一定要变成正常语序;凡有词类活用的,一定要翻译出来。本句中的“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就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其正常语序应是“里中以麦贷贫乏的富人”。
本句应译为:村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译文童贤母,姓罗氏,是宁海县童处士释卿的妻子。
罗氏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但童贤母侍奉他们却非常的孝顺恭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
童贤母的祖婆婆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他帮她清洗。祖婆婆喝水吃饭,童贤母一定拿着汤。
3. 求明代.方孝孺的 古文翻译 谢谢童贤母,姓罗氏,是宁海县童处士释卿的妻子。罗氏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但童贤母侍奉他们却非常的孝顺恭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童贤母的祖婆婆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他帮她清洗。祖婆婆喝水吃饭,童贤母一定拿着汤匙或筷子亲自喂,长久如此。祖婆婆心里感激她的所作所为,常常私下里祝福她说:“我为不能报答媳妇而感到痛苦,希望你将来能够有孩子有媳妇,都能像你一样孝顺恭敬。”
童贤母聪明能干,对待小姑子和族人亲戚都有恩惠。祖婆婆和公公婆婆去世,她帮助丈夫里里外外安排丧葬,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筹划的都有条有理。不久童家慢慢兴盛起来,童贤母生了四个儿子。孩子长大后,都富有才智,好学不倦;童贤母用礼义忠厚之道教育他们,孩子们都有母亲为人处事之风。等到童处士去世后,各个儿子长大了,娶妇生孙,全都听从贤母的教诲。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童贤母建造了祖先的祠堂,添置了祭祀的东西,用来供奉去世的列祖列宗。家庭之间,里外有法,长幼有序,对待别人有恩惠,对待宾客有礼节,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贤母。
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会动荡。很多人都用资财结交官吏,应该交纳的租税,让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代交,村长借此而获取好处。每亩田地征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而贫困不堪。正好赶上童贤母家里人作村长,于是童贤母催民交纳租税,让减去一半,不够的宁愿拿出自己的粮食代交。村里的贫困老弱的人家依靠这而不至于生活困顿。明朝洪武初年,宁海以及邻县闹饥荒,村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当时童贤母家里有几仓库麦子,贤母召集几个儿子对他们说:“受饥荒的人很多,而我们的家里幸好有很多麦子,怎么能够忍心借这种时候来获取加倍的利息呢?你们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应该减去利息一斗,来作为村里人的表率。”于是大儿子遵从母亲的意思,和各个兄弟做这件事。同时告诉县里,请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百姓生活困顿的富人的做法。方圆几百里内租借麦子的人都认为童家的利息小有好处,争相奔走到童家来,都感动叹息把童母当做自己家里人。童贤母喜欢施舍帮助贫穷孤弱的人,不能养活自己的,童贤母就送给他钱粮,不要求其偿还。同时还给他们娶媳妇,帮助他们建立家业,像这样的有二十多人。有人来告诉饥饿的,童贤母就拿东西给他吃。遇到别人有困难,考虑到事情可以解决,就嘱托各个儿子帮助解决。后来也许人会忘恩负义,童贤母也绝不与之计较。对于不义之人,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靠近,对于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做事有远见,即使是男子也有赶不上的。家人婢仆好几百,她都能够说出姓名,并且明了每个人的饥饱苦乐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没有怨恨她的。
今年童贤母已将近八十岁,有儿媳妇以及各个孙媳妇男女达几十人,曾孙七八人。他们奉养贤母孝顺恭敬,果真像祖婆婆所祝愿的那样。名人名士经过童家的,都要拜见贤母后才离去,并且对贤母赞口不绝。
4. 文言文翻译,《童贤母》翻译一文方孝孺《童贤母传》译文:童贤母,姓罗氏,是宁海县童处士释卿的妻子。
罗氏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但童贤母侍奉他们却非常的孝顺恭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
童贤母的祖婆婆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他帮她清洗。祖婆婆喝水吃饭,童贤母一定拿着汤匙或筷子亲自喂,长久如此。
祖婆婆心里感激她的所作所为,常常私下里祝福她说:“我为不能报答媳妇而感到痛苦,希望你将来能够有孩子有媳妇,都能像你一样孝顺恭敬。” 童贤母聪明能干,对待小姑子和族人亲戚都有恩惠。
祖婆婆和公公婆婆去世,她帮助丈夫里里外外安排丧葬,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筹划的都有条有理。不久童家慢慢兴盛起来,童贤母生了四个儿子。
孩子长大后,都富有才智,好学不倦;童贤母用礼义忠厚之道教育他们,孩子们都有母亲为人处事之风。等到童处士去世后,各个儿子长大了,娶妇生孙,全都听从贤母的教诲。
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童贤母建造了祖先的祠堂,添置了祭祀的东西,用来供奉去世的列祖列宗。
家庭之间,里外有法,长幼有序,对待别人有恩惠,对待宾客有礼节,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贤母。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会动荡。
很多人都用资财结交官吏,应该交纳的租税,让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代交,村长借此而获取好处。每亩田地征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而贫困不堪。
正好赶上童贤母家里人作村长,于是童贤母催民交纳租税,让减去一半,不够的宁愿拿出自己的粮食代交。村里的贫困老弱的人家依靠这而不至于生活困顿。
明朝洪武初年,宁海以及邻县闹饥荒,村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当时童贤母家里有几仓库麦子,贤母召集几个儿子对他们说:“受饥荒的人很多,而我们的家里幸好有很多麦子,怎么能够忍心借这种时候来获取加倍的利息呢?你们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应该减去利息一斗,来作为村里人的表率。”
于是大儿子遵从母亲的意思,和各个兄弟做这件事。同时告诉县里,请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百姓生活困顿的富人的做法。
方圆几百里内租借麦子的人都认为童家的利息小有好处,争相奔走到童家来,都感动叹息把童母当做自己家里人。童贤母喜欢施舍帮助贫穷孤弱的人,不能养活自己的,童贤母就送给他钱粮,不要求其偿还。
同时还给他们娶媳妇,帮助他们建立家业,像这样的有二十多人。有人来告诉饥饿的,童贤母就拿东西给他吃。
遇到别人有困难,考虑到事情可以解决,就嘱托各个儿子帮助解决。后来也许人会忘恩负义,童贤母也绝不与之计较。
对于不义之人,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靠近,对于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做事有远见,即使是男子也有赶不上的。
家人婢仆好几百,她都能够说出姓名,并且明了每个人的饥饱苦乐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没有怨恨她的。今年童贤母已将近八十岁,有儿媳妇以及各个孙媳妇男女达几十人,曾孙七八人。
他们奉养贤母孝顺恭敬,果真像祖婆婆所祝愿的那样。名人名士经过童家的,都要拜见贤母后才离去,并且对贤母赞口不绝。
5. 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句子《旧唐书·罗艺传》很全……非常以及极其的全
当时突厥屡次成为侵扰的祸患,因罗艺一向有威名,被北夷害怕,(高祖)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素”1分; “以”1分;“领”1分;句意2分,其中“为所”被动句式1分。)
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离开,罗艺的随从斩杀了他,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罗氏。(“过”1分,;“枭”1分;“复”1分;句意2分,其中省略句1分。)
6. 城斋夫人文言文翻译原文
杨诚斋夫人罗氏,年七十有余,每寒月黎明即,诣厨躬作粥一釜,遍享奴婢,然后使之服役.其子东山先生启曰:“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曰:“奴婢亦人也.”东山守吴兴,夫人尝于郡圃种.躬纺缉以为衣,时年盖八十有余矣.东山月俸,分以奉母.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积券,曰:“此长物也,自吾积此,意不乐,果致疾.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平居首饰止于银,衣止于绸绢.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诚斋父子,视金玉如粪土.诚斋、东山清介绝俗,固皆得之天责,而妇道母仪所助亦已多矣.——《鹤林玉露》卷之四·丙编·诚斋夫人
译文
杨诚斋夫人罗氏,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年冬天,黎明的时候就起床,到厨房里亲自煮一锅粥,每一个仆人婢女都吃过了热粥之后,才让他们工作.她的儿子东山对她说:“天气这么冷,您这是何苦呢?”诚斋夫人说:“仆人也是别人的孩子啊!”东山担任吴兴太守的时候,诚斋夫人已有八十多岁了.东山把自己月俸的一部分用来侍奉母亲.诚斋夫人有一天患了小病,已经痊愈之后,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说:“这是多余的东西,自从我积蓄这些东西以来,心里就不快乐,(后来)果然患病了.现在应该全部拿出来感谢大夫,那么我就没事了.”平时生活中的首饰仅仅是银的,衣服仅仅是绸绢.(诚斋夫人)生育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全部自己哺乳,(并且)说:“饿着别人的孩子,来喂着自己的孩子,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呢?”诚斋父子,把金玉看作粪土.诚斋和东山清正耿直,超越寻常,这固然和他们与生俱来的资质有关,但也与诚斋夫人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为人母的仪范有相当大的关系.
7. 啸亭续录德尚书文言文翻译原文
德尚书瑛,姓通颜觉罗氏,满洲望族也。年六十余始擢太常寺卿,又二十年洊至户部尚书,已八十余矣。与朱文正、王文端等作五老会,时人荣之。公貌清癯,性俭朴廉洁,位至司徒,家不能具驷马,人比之公孙弘,以其刚毅胜之。
尝入直枢庭,其下属告人曰:“其他费不具论,即四时衣冠之赀,我公即未能具也。”其清贫也若此。后以失察胥吏罢官。至今年九十余,身犹健云。(清昭梿《啸亭续录·德尚书》)
译文
德尚书瑛,姓通颜觉罗氏,是满洲望族。六十多岁才升任太常寺卿,二十年后又升至户部尚书,已经八十多岁了。与朱文正、王文端等组成五老会,当时的人觉得非常荣耀。公相貌清瘦,生性俭朴廉洁,(虽然)官至司徒,(但是)家里不能置办四匹马拉的车,人们将他比做(汉代的)公孙弘,认为他的刚毅胜过公孙弘。
他曾经进入直枢庭,他的下属告诉别人说:“其他的资费(暂且)不说,即使是一年四季衣帽的费用,我的上司也不能置办。”他清贫就像这样啊。后来因为考察小吏有失误而免官。到今年九十多岁了,身体仍然很健康。
1、你:尔,汝,卿(上级对下级,或者前辈对晚辈)
2、我:吾,鄙人
3、他:彼,其
4、男老人自称:老夫
女老人自称:老朽
5、向官员自称:草民
官员向上级自称:卑职,微臣,末将,下官
6、谦称:在下,晚辈,晚生,小生
女子自称:小女子,奴家,妾身,贱妾,民女
本文来自作者[诗云]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352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诗云”
本文概览: 古代文化常识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王勃《滕...
文章不错《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练习题答案有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