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学的。在教学时,也是先圈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进行观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中关于3的倍数特征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3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使学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 方法 ,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3、在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我们已经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用2、3、5这三张数字卡片,摆出一个2的倍数吗?
学生摆,摆好后交流。(有两种摆法:352、532)
教师追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你能用这三张数字卡片再摆出一个5的倍数吗?
学生摆,摆好后交流。(有两种摆法:235、325)
设计意图:用数字卡片摆数,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的?设疑?环节作了铺垫。
(二)设疑
1、这节课我们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用2、3、5这三张卡片能摆出一个3的倍数吗?
(学生受前面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可能会摆出253、523这两个数来)
2、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摆呢?你猜想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
(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3、这两个数是3的倍数吗?请你检验一下。
(学生通过检验发现这两个数不是3的倍数)
4、换一种摆法,看看能不能摆出3的倍数来。
学生操作,结果发现无论怎样摆都摆不出3的倍数来。教师追问:为什么呢?
5、老师把三张卡片换成3、4、5三个数字,让学生摆3的倍数。
学生操作,结果发现无论怎样排列,组成的三位数都是3的倍数。教师追问:为什么呢?
6、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呢?
设计意图:学生肯定会受2、5的倍数的特征的干扰,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因此设计了用2、3、5这三张卡片摆数,发现摆出的253、523不是3的倍数,让学生初步消除看个位的思维定势。经过再一次排列,发现2、5、3这三个数无论怎样摆,都摆不出3的倍数,然后把数字换成3、4、5再排列,发现无论怎样摆,摆出的三位数都是3的倍数,由此产生疑问,引发探索的愿望。
(三)探究
1、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2、分小组实验。
实验要求:(1)同桌一组,共同在百数表中任意挑几个3的倍数,然后在计数器上摆出来,看看各用了几颗珠。
(2)填好实验记录表
3的倍数
所用珠子的颗数
3、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1)观察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2)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 交流、归纳:是3的倍数的数,用的算珠的颗数正好是3的倍数。
4、第二次实验:
(1)那么,猜想一下,不是3的倍数的数,所用算珠的颗数又会怎么样呢?
(2)实验验证,填好实验记录表:
不是3的倍数
所用珠子的颗数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用实验的方法来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改变了以往由教师采用列举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从而归纳特征的教法。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会一些研究方法,开发智力。
(四)、概括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3的倍数所用算珠的颗数正好是3的倍数。下面,老师报数,你们在计数器上拨数,看看这个数要用几颗珠,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
29、45、351、67、284、96、132、256
(多拨了几个数后,可能有的学生不用计数器拨,直接会判断了)
2、教师故意追问:你怎么不拨计数器也知道用了几颗珠子?(引导学生发现,所用珠子的颗数,就是各位上数字之和。)
3、不用计数器,你能判断下面这些数是否是3的倍数。
54、49、114、163、2031
4、现在,你们能说一说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了吗?
学生归纳出: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数器拨数的实验,学生初步发现凡是3的倍数所用珠子的颗数正好是3的倍数,这只是初步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采用教师报一个数,学生再用计数器拨数的方法,每拨一个数就建立一个表象,当这些表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的外部感知就逐步内化。当教师报到后来,学生不用计数器,也知道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了。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不动手拨,而在脑子里想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通过大量的表象积累,思维产生了飞跃,自然就慨括出结论。
(五)巩固
1、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道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3 57?3 342?3 567?3 802?3
2、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7□ 20□ □12 3□5
3、想想做做4。
4、 从下面选出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你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
(六)拓展什么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5的倍数?(30)
3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一、活动激趣,引发思考
活动:我是小小?设计师?。
1.用5、6、7,设计一个三位数。
(1)使这个三位数一定是2的倍数。
(2)使这个三位数一定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特征这个契机,让学生用5、6、7组数,这样既复习了前两节课所学的知识,也与后续要学习的3的倍数特征相互呼应。
2.设计一个三位数,使它一定是3的倍数。看谁的设计有创意?
预设:学生除了用计算的方法外,还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如果不出现,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设计来展示,并让学生猜猜老师是怎么想的):
(1)利用各位上都是3 的倍数来设计数。(2)利用数字和是3的倍数来设计数。首先让学生 说说 自己的想法,第一种方法结合竖式很容易想明白,而第二种方法需要实际验证。接着引导学生发现:3 的倍数并不一定各个数位都是3 的倍数。最后围绕第二种关于利用数字和来设计3的倍数的情况,开始追根溯源,使学生明理。
设计意图:一般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教师都会让学生进行猜想。如此,孩子们很容易受刚学过的2、5 的倍数特征的影响进行负迁移。而这种第一印象的错误烙印,往往不会收到我们想要的?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再者,这个猜想已经在课前调研的时候做过了,如果这里再重复出现,会让学生感觉老生常谈、枯燥乏味。第三,班里已有一半多的孩子知道了3的倍数特征,这个特征已不再是秘密了,此时也就没有什么猜想的必要了。这时,还不如选择用事实来说话,而且会应用比仅仅知道结论重要得多。
二、借助直观,探究明理
1. 出示百数表:观察圈出的3的倍数的分布情况,感受与2、5的倍数特征的差异。
2.观察下面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变中有没有不变的?(每一斜行的数的数字和都不变,而且都是3的倍数。
3. 分组检验:出示不是3 的倍数的数,观察数字和是否一定不是3的倍数。
4. 100 以内3 的倍数的数字和有规律,那么100以上的3 的倍数是否依然有这样的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逐一研究太麻烦,数也举不尽,可以借用研究2、5 的倍数时所用的小方格来研究。
5. 揭示?数字和?的秘密。
(1)选取三个数:?12、48、123?,引导学生利用小方格探究明理。
①出示?12?,初步明理,让学生说说想法或自己的发现。
②围绕?48?,深入明理,有层次地展示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筛选优化、分析归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用弃3 法弃尽,也可能不弃尽,但最终都会把剩余的个数加起来除以3,也就是直至弃到不能弃为止。
③ 对于?123?,可先让学生闭眼想象各位所余,然后再实际验证。
(2)引导学生逐步发现。
① 在方格图上不一定要3 个3个地圈,十位上可以9个一圈,百位上可以99个一圈
②可以把每位剩余的方格合起来再弃3,直到不能弃为止,看最后余下几个。
③ 各位数字恰好是各位上弃9、弃99 后所余下的格数(如下图),数字和也就是此时余下小方块的总和,之所以把数字和去除以3,就是要看看余下的这些小方格再3个3 个地分,最终是否会有余。
6.小结3的倍数特征。
设计意图:揭示3的倍数特征是看数字和并不
难,难的是数字和的真正含义,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也正在于此。
三、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1.观察刚上课时,用5、6、7所组的2的倍数:576、756,以及5 的倍数:765。这几个数是3的倍数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一个数是3 的倍数,那么交换各位数字的顺序,所组成的数依然是3的倍数,因为数字和不变(5+6+7=18)。
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连续的数字组成的三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因为5+6+7=18,即6?3=18。
2. 369为什么一定是3的倍数,能否联系小方格来说明?
四、全课 总结
为了检验这次教学效果,我对学生进行了后测:
(1) 圈出下列各数中3的倍数:53、69、72、95、108、264。
(2) 417 是3 的倍数吗?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从中可见,学生不仅能应用3 的倍数特征进行判断,而且能借助小方格说明道理,真正明白了数字和的含义。
(本文节选自《新世纪小学数学》2012年第四期 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3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与 反思 陈丹萍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1. 五年级数学2和5倍数的特征的教案设计
2.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4.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案设计
5.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6. 北师大版五年级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怎么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建立“倍”的意义表象基础上会解答有关“倍”的现实问
2、经历探究倍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倍的意义表象,理解数问题的实质。
3、进一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初步构建完整的乘除法认知体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理解倍数问题的实质。
教学难点:初步构建完整的乘、除法认知体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你喜欢大海吗?为什么?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海边捡拾过贝壳吗?你知道五彩斑斓的贝壳可以做成什么吗?
人们把漂亮的贝壳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学校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自己动手制作贝壳标本,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新授。
1、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谁能把自己看到的情景描述给大家听?
2、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听了他们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
2)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
3、小飞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能帮他解答吗?
4、带领学生一起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在学生自己思考后,可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找出:刘林用了2个贝壳,林杰用的贝壳数是刘林的3倍。
5、请同学们用学具摆出刘林用的贝壳数。
你能试着用学具摆出林杰用的贝壳数吗?谁能到上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摆。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摆?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白“求2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2是多少。”同位互相交流再说一下。
3个2的和就是6,我们可以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2×3 =6(个)
刚才同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解决了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我们知道了求2的3倍是多少,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
6、要想知道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请同学们自己寻找相应的数学信息。你能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吗?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巩固。
1第一题:画一画。
1)请同学们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
3)己的想法。在学生的回答中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上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2、第二题:连一连。
1)认真看题,明白题目要求。
2)提出心算要求,并要求在字条下面写出心算结果再连线。
3)全部做完的小组交流答案。
3、第三题:计算。
1)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方法。
2)规定时间进行口算比赛。
3)订正答案,比赛正确率。
4、第四题。
1)自己读题,看懂题意。把自己的理解在班里交流。
2)小组中交流自己找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3)自己列式计算。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第五题:涂一涂,使红球的个数是绿球的五倍。
1)学生看懂图意后自己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一说先涂什么颜色的球,再涂什么颜色的球。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先涂绿色的球确定各书,再根据红色的球是绿色的球的5倍这个关系,涂出红色球的个数。
3)小组交流,说自己的答案。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由于受总个数所限,涂的绿色球的个数不能超过4个。
6、第六题。
1)请学生观察题中呈现的4幅图。独立编出数学故事。强调故事中要体现图中呈现的数学信息。
2)听了这个数学故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
4)你想解决哪个问题?自己解答。交流答案。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你有什么收获?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生对倍的认识
比较陌生,建立被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理解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设计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
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接着跟老师说,自己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动手过程中需要
教师的指导,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实时点播
本文来自作者[冷雁]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370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冷雁”
本文概览: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学的。在教学时,也是先圈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进行观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中关于3的倍数特征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文章不错《关于3的倍数特征教案设计》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