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纳谏翻译 急!现在要!

贞观十五年,派使者到西域协助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回来,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魏征进谏说:“现在派使者以立可汗作为名义,可汗还没有立定,就到各国买马,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本意在于买马,不是专门去立可汗。可汗能够立,那么他不会感恩;不能立,就会心生很深的怨恨。其他各少数民族听了,将不敬重中原国家。只要能让他们的国家安宁,那么各国的马,不求也会到来。从前汉文帝时有一个献千里马的人,汉文帝说:‘我巡幸等办吉利的事的时候每天走三十里,有军事行动的时候每天走五十里,我的专属车队在前面,从属车队在后面,我单独乘千里马,要到哪里去呢?’就补偿给献马人来回路费让他回去了。又有光武帝时候有献千里马和宝剑的人,马用来驾击鼓的车,剑则把它赐给骑士了。现在陛下所作所为都远远的超过了圣贤的三王,为什么到这件事却要落后于孝文和光武呢?还有,魏文帝想寻找西域的大珍珠,苏则说:‘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天下,那(珍珠)不找也会自己来,寻找得来的珍珠是不值得珍贵的。’陛下就算不能仰慕汉文帝高尚的德行,能不害怕苏则正直的话吗?”太宗就下令停办了这件事。

贞观政要卷三全文翻译

B

在古代,单个籍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北魏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单个贯的字面意思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古代的户籍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籍贯合在一起,不是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祖居地(祖籍地)或原来籍贯,汉语的很多词汇并不是字面意思简单相加。《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太兴弟遥, ……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说胡人没有出生地,而是没有注册。《魏书·宦官列传》:“石荣籍贯兵伍,……”即其籍编于军队。

D

“黎民”即众民,乃西周开始对庶民百姓之俗称。

 布衣,原本是指麻布衣服。如《史记·鲁周公世家》:“平子布衣跣行,因六卿谢罪。”意思说:季平子穿着麻布制的衣服,赤着脚,通过六卿向鲁昭公请罪。古代百姓只穿麻布衣服,所以布衣也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

“布衣”有时也指一些读书人如果不做官,家境清寒,只穿布衣,所以被称为“布衣之士”。如《战国策·赵策二》:“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这里用“卿相”和“布衣”对称,正表明一个富贵,一个贫贱。

后来“布衣”也成为没有做官的人的代名词。

“白”指白身,就是没有任何官爵头衔。“丁”指人,类似于“壮丁”的的“丁”。

其他就只能发点查到的资料了

(1).指没有功名的人;平民。《隋书·李敏传》:“[ 隋文帝 ]谓公主曰:‘ 李敏 何官?’对曰:‘一白丁耳。’” 宋 岳飞 《奏乞除在外宫观第三札子》:“伏念臣起自白丁,误蒙器使。” 明 无心子 《金雀记·掷果》:“家世 洛阳 ,性习豪迈,甘为纨袴,又耻白丁。”《十月》1981年第5期:“要唱独脚戏,自己吹自己……谈笑无白丁,往来皆知己。”

(2).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亦指文盲。 唐 刘禹锡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明 王錂 《春芜记·报仇》:“每尝闻得那 季** 精於翰墨,这封书,恰像个白丁写的。”《人民日报》1981.4.4:“一分到公社卫生院我就开始学点业务知识,一两年下来,至少不是白丁了。”

(3).旧指临时征集的壮丁。也称白徒。《宋书·沉攸之传》:“既至京都,诣领军将军 刘遵考 ,求补白丁队主。”《南史·王敬则传》:“ 胡松 领马军突其后,白丁无器杖,皆惊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纳谏》:“更有勑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旧五代史·僭伪传二·刘守光》:“属 瀛洲 军乱,杀郡守, 仁恭 ( 刘仁恭 )募白丁千人讨平之, 匡威 壮其才,复使为帐中爪牙,令将兵戍 蔚州 。”参见“ 白徒 ”。

《贞观政要卷三》翻译如下: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 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词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四年,唐太宗谈论隋朝统治的时候,魏徵对答说: "我过去在隋朝, 曾听说有盗窃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盗案发生后才放出来,可也被审问拷打,受鈈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

张元济因此再进行推究,这二千人中只有九个人帝已下冷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两千人统统杀掉。”太宗说: "这不仅是隋炀帝暴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贞观政要卷三》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日: "君臣本同治乱, 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给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不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令不闻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征对日: "臣往在隋朝, 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羚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日:“非是炀帝无道, 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联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此文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创作背景:

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

虽然《贞观政要》在史实上有所失误,但由于叙事详赡,文字明畅,论述的又是统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流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本文来自作者[断垣残照]投稿,不代表游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ucheng.com/uuch/1528.html

(8)
断垣残照的头像断垣残照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断垣残照的头像
    断垣残照 2025年09月28日

    我是游游号的签约作者“断垣残照”

  • 断垣残照
    断垣残照 2025年09月28日

    本文概览:贞观十五年,派使者到西域协助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回来,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魏征进谏说:“现在派使者以立可汗作为名义,可汗还没有立定,就到各国买马,他们一...

  • 断垣残照
    用户092805 2025年09月28日

    文章不错《贞观政要 纳谏翻译 急!现在要!》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游游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